汽车芯片淘汰赛开启:未来或仅3家主导企业领航
汽车芯片竞争淘汰赛开启,未来汽车芯片行业或仅3家主导企业领航

在新能源汽车与智能驾驶于中国市场加速普及的当下,全球汽车芯片厂商迎来广阔市场空间。当前,汽车芯片市场参与者众多,国际巨头与本土企业同台竞技,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然而,伴随汽车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车企对芯片供应商的要求也水涨船高。业内人士普遍预判,随着车企淘汰赛的推进,芯片供应商的洗牌也在加速。《中国经营报》记者近期采访汽车芯片相关企业,探寻行业未来发展走向。
地平线创始人兼 CEO 余凯指出:“整个智驾行业即将进入快速收敛的新阶段。每年数十亿资金投入、千人以上高端人才团队需求,以及更快的研发和技术迭代节奏,对车企和智驾创新企业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芯擎科技创始人、董事兼 CEO 汪凯直言:“芯片研发投入巨大,未来汽车座舱芯片和智驾芯片企业,不会超过 3 家。” 为旌科技 CEO 郑军也持相同观点,他认为中国汽车芯片领域经过洗牌,最终可能仅剩三四家企业。
自动驾驶技术的持续迭代,正推动汽车芯片市场迅猛发展。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 1286.6 万辆,同比增长 35.5%,且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对智能芯片需求旺盛。智驾技术的成熟与市场关注,让产品力和用户体验成为竞争关键,芯片企业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汪凯表示,汽车发展从电气化起步,迈向智能化,智能化又分为智能座舱兴起和自动驾驶探索两个阶段。随着智能驾驶功能普及,汽车对芯片的数量和性能要求不断提高。智驾平权虽带来车辆价值提升、驾驶舒适度增强和安全保障升级,但目前市场上的智驾系统大多处于 L2、L2 + 或 L2++ 级别。这一轮智驾平权,为车厂、民众和芯片公司带来新机遇。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国产车规级芯片自给率低,关键领域被国际巨头垄断。如今国内巨头纷纷入局,国产芯片企业凭借供应链安全、成本控制等优势,获得更多合作机会,国产替代前景广阔。纳芯微创始人王升杨表示,中国芯片产业虽在汽车市场占比仅 10% - 15%,但增速快、品类覆盖渐全,在模拟芯片领域已具备与国外企业竞争的实力。速腾聚创 CEO 邱纯潮认为,激光雷达发展最终是芯片能力的竞争,芯片厂商大有可为。
当下,全球和国内汽车市场竞争焦点已从电动化转向智能化,汽车智能化市场前景广阔。但业内人士认为,汽车市场品牌众多,最终留存的企业有限,芯片企业格局也将如此。汪凯指出,汽车行业竞争主体多样,国内外车企都在经历整合,市场容量有限,竞争激烈,这必然带动产业链变革。芯片产业从单一 MCU 发展到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芯片,厂商发展也将从百花齐放走向高度集中,未来预计仅有 2 - 3 家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郑军强调,芯片领域对规模效应依赖极强,供应链端量大才能降低成本,行业企业数量减少后,上下游才能在销量和客单价间达成平衡。轻舟智航联合创始人于骞也表示,如今主机厂更看重供应商的大规模交付实战经验,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需通过大规模交付验证。
汪凯透露,芯擎科技正致力于满足市场需求,在智能座舱系列解决方案中,基于芯片矩阵提供多种组合,适配算力需求。目前,芯擎科技优先与有竞争力、能大规模采购的企业合作,已与国内实力车厂和大众达成合作,并跟随合作车厂布局全球市场。未来,还计划与日系、韩系车企合作。汪凯强调,卓越的产品质量是在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关键 。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