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茶产业绿色融合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
中新网漳州6月11日电 (龚雯)“像华安的官畲村,如今户户种茶,户户建新房,旅游业也发展起来,建设成了富美乡村。”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海峡两岸茶叶交流协会会长邹忠钦日前接受“增强‘四力’新闻记者茶乡行”采访时如是感慨。
漳州是中国乌龙茶的故乡、白芽奇兰和八仙茶的发源地,华安铁观音、平和白芽奇兰、南靖铁观音和丹桂、诏安八仙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定。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漳州全市茶产量4.96万吨,产值21.96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超100亿元。全市涉茶从业人员达57万人,茶农茶叶收入占纯收入35%以上。
游客体验高峰生态谷的高空玻璃栈桥。 龚雯 摄
茶产业作为漳州的农业特色产业,近年来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旅游、茶文化为一体的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响绿色品牌,促进了现代农业提升,成为漳州茶区经济崛起和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
哈龙峰茶业有限公司是华安铁观音的龙头企业之一,集种植加工、生态旅游、休闲观光、产业文化等为一体,其哈龙峰有机茶园面积3200多亩,承担着建设国家标准委员会下达的国家生态茶园综合标准化示范区任务。
“要守住山水情怀,保证从茶园到茶杯的品质,让消费者喝上生态、绿色的茶。”哈龙峰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火城介绍,公司成立23年来,坚持做到环境生态化、基地景观化、管理标准化、生产精细化,并成功创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综合体,通过与茶农签订合同,在茶叶达到规定标准质量后给予收购。
“通过茶农和企业牵手,以基地为轴心,辐射周围的茶农。”刘火城把哈龙峰的生态理念和管理经验传授给当地茶农,“希望带动茶农种出更好的茶叶”。在刘火城看来,华安茶产业规范化发展提升了品牌知名度,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农民增加了很多收入,促进了乡村振兴。
哈龙峰有机茶园。 龚雯 摄
位于“中国海峡硒都”诏安的硒来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富硒八仙茶的企业,同样积极落实政府茶产业扶贫政策。据该公司总经理游文典介绍,他们采用“政府引导、企业兜底、老百姓自主经营”模式,茶苗、水电路均由政府投入,种茶的收益全部归茶农所有,企业指导农户种植管理,并进行兜底收购。
硒来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厂房内正在制茶。 龚雯 摄
游文典说,这样的模式既保证了企业产品质量,也保证了茶农的稳定收入,为茶户脱贫致富带来了新的机会。
在平和县的天醇茶业致力于打造白芽奇兰品牌,福建省天醇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平和白芽奇兰协会会长张国雄介绍,白芽奇兰茶带有独特“兰花”香气,是平和的当家茶种。
“在茶叶市场低迷、周边茶价下降的情况下,今年白芽奇兰的价格比去年同期提高了百分之二十”张国雄认为,这是白芽奇兰质量提升和品牌效应的体现。
对于平和茶产业精准扶贫,张国雄深有体会,他表示,平和高海拔地区的“柚改茶”措施,即把种植柚树变为种植白芽奇兰,不仅解决柚树收成受气候影响大、农民收益不稳定的问题,还能改善生态环境,同时高海拔的优势也提升了白芽奇兰的品质。
#p#分页标题#e#“退柚还茶,使农民收益更高、更稳定。”张国雄还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定,将把平和白芽奇兰带到新的飞跃阶段,从而让白芽奇兰品牌更好地带动乡村振兴。
平和县高峰生态谷则积极践行茶、旅游、文化“三产融合”,1000多亩的生态景观茶园内,蚂蚁王国、玻璃桥、集装箱和帐篷住宿融合其中,游客除了观光外,还可体验采茶、制茶和品茶的乐趣。
九龙江阳明投资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李泽福告诉记者,依托茶园发展观光旅游,不仅增加旅游收入,还带动茶叶销售,两者形成良性互动,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
目前,漳州已形成茶叶、茶食品、茶机具研发、生产、加工、销售及旅游、教育、茶文化传播等完整的产业链,茶叶成为山区茶农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