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的馈赠 西藏芒康盐田的前世今生

网络 刘斌 2019-06-12 15:49  阅读量:9490   

  新华社拉萨6月12日电 题:大地的馈赠 风和阳光的作品——西藏芒康盐田的前世今生

  新华社记者多吉占堆、边巴次仁

  隔澜沧江而居的西藏芒康县纳西民族乡上盐井村和加达村的村民,世代制盐种地,延续至今。

  这一带地方,史书上被称为盐井,沿用到现在;藏语一般称其为“察卡洛”,意为产盐之地。产盐历史据传有1300多年。  

  加达村位于澜沧江西岸,盐田主产红色的盐,也有少量白盐;上盐井村居江东,只产白盐。53岁的加达村党支部书记格松顿登介绍,加达村目前共有2777块大小不等的盐田。

  隔江而居,却产出不同颜色的盐,当地百姓认为这是因为江东制盐的卤水是“凰”,晒出的盐是白色的;江西的卤水是“凤”,晒出的盐是红色的。

  “其实,红盐与土质有些关系。我们这里的土石颜色基本上是红色或绛红色的,红盐应该是被浸染的。”格松顿登说。

  食用传统的土盐,使西藏自治区成为我国碘缺乏病高发区和重病区之一。2008年起,西藏逐步加大全区碘盐推广力度,到2016年覆盖面已超98%,农牧民还享有碘盐购买补助。

  随着碘盐推广力度加大,藏北牧民盐湖采盐的传统已近消失;而藏东盐井还在继续产盐。“这里的每个盐田,一年基本上能产500公斤左右的盐。”格松顿登说。每块盐田的大小基本在5平方米左右。

  当地人至今采用古老的制盐方法,挖盐井、造盐田、晒盐卤、收盐粒。如今,抽水机可从地下直接抽出盐卤水,改变了这里的妇女们曾经背着水桶从盐井里打水的辛劳历史。

  阳光下,微风起,盐田上波光粼粼。盐卤水浇灌到盐田上,期待着阳光和风的蒸发作用,便可在两周内完成一次收获。

  一年中,除了盛夏雨季的两三个月以外,其余时间都可制盐采盐。“我们这里的盐,也被称为‘桃花盐’,是因为桃花盛开的时候采制的盐品质好,产量高。”格松顿登说,还有人说因为红盐色如桃花,被称为桃花盐。

  他介绍,目前全村213户、1236人,去年人均收入7500元;盐田收入占到一半左右,其余为农业和务工收入。当地最多一户有50多块盐田,最少也有五六块盐田。

  这里的盐田都是在山脚临河的地方,用木头支起并在上面铺上一层平滑的泥土而成。每块盐田下方都有数根木头支架。走在盐田之上,没有任何颠簸或摇晃。而支架下方,吊着许多由上面盐滴形成的盐柱。

  盐田上的劳作,主要由女性来承担,至今如此。“以前,男的要去长途卖盐,如今壮年男劳力基本都会出去务工挣钱。”格松顿登说,在他十三四岁的时候,也跟着父辈去过四川、青海、云南等藏区和西藏林芝一带销盐,“很是辛苦”。现在,各地的盐商会定期开车来收盐,一斤一元钱,每次都是几十吨。

  盐井盐田至今保留了我国境内较为完整的古老制盐方法。2019年,芒康县将积极推进盐井千年盐田5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工作,盐井传统制盐将面对一个更加广阔的市场。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