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民企创新“小巨人”观察
新华社长春12月3日 题:“傻大黑粗”在转身 “高精尖新”小而美——吉林民企创新“小巨人”观察
新华社记者段续、姚湜、薛钦峰
提起东北老工业基地,许多人会有“傻大黑粗”的固有印象:石油、钢铁等处在产业链上游的基础工业产品多,企业规模大,产业文化厚重……
记者近日深入长春、吉林、四平等地调研发现,许多“高精尖新”的民营企业正在蓬勃发展,创新技术不断涌现,有的已成长为行业“隐形冠军”,为东北振兴注入源源活力。
科技公司小而精,技术是“杀手锏”
在长春市光与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里,企业规模不到150人的永利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是二氧化碳激光器行业的佼佼者。“公司人不多,但技术不含糊。”公司总经理孙尚勇对记者说。
孙尚勇拿起一台小型机器介绍,这款合束激光器是企业的拳头产品,输出功率是普通产品的两倍,解决了薄金属和非金属厚板材的切割问题。“这款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垄断。”说到这里孙尚勇很是自豪。此外,企业研发的光催化技术也是“杀手锏”,涂覆催化剂后,二氧化碳激光管使用寿命大大提高。
产品出口至8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国家专利30多项……二氧化碳激光器广泛用于激光切割、焊接等近50个行业,永利激光在行业内名气很大。技术先进、产品规格多,永利激光是大族激光等国内百余家激光整机厂家的核心配套企业,近3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速超40%,有的订单排到3个多月后。
虽然70%的产品销往东南沿海,但孙尚勇从没想过搬离东北。在他看来,企业坐落于“光学城”长春是巨大的发展优势。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丰富的实验室和人才资源,给企业提供了充足发展空间。
“与这些机构合作,可以让我们研发成本降低,技术转化加快。”孙尚勇说,目前企业正在研发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准备在航空航天、3D打印等领域大展拳脚。
面向未来搞研发,老企业“生新芽”
身着防尘衣,戴上口罩,通过子门严格把守的风浴走廊走进超净车间,硅晶片整齐码放进光刻机,屏幕上各项参数闪现。地处吉林市的华微子公司车间科技感十足。
“这就是芯片雏形。”华微子产品总监杨寿国说。车间里,硅晶片被做成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等半导体芯片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消费子等领域。
在半导体领域,如果说以CPU为代表的集成路是大脑,那么功率半导体器件就是实现大脑指令的手和脚,二者缺一不可。业内人士指出,IGBT是新能源汽车机驱动部分最核心的控制元件,占整车成本近10%。
华微子始建于1965年,曾为我国早期的导弹、卫星项目做重要配套。公司子技术质量部经理宋洪德说,20世纪90年代,华微成功攻关彩用大功率晶体管,为国产视普及立下汗马功劳,产品一度占据国内市场80%左右的份额。
如今致力于不断研发新产品的华微子依然连续多年排名全行业产销第一。2018年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评选的十大功率器件企业中,华微位列首位。
主要市场在华东、华南,原材料产地也在南方,为何依然扎根东北?在首席执行官聂嘉宏看来,持续稳定、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是东北最大的吸引力。如今,华微子每年能加工400余万枚芯片,自主掌握了IGBT薄片工艺、寿命控制、终端设计等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引领行业攀高峰,老产业“等风来”
不久前,位于浙江舟山的波音737完工和交付中心成功接收了一套智能换热机组,为飞机组装、维修提供重要保障。这套换热机组的制造商来自东北。“设备完全达标。”四平市巨元瀚洋板式换热器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忠林说。
换热器是一种实现热量传递的节能设备,工业生产不可或缺。四平市集聚着上百家大大小小的生产企业,被称为“换热器之城”。因为技术落后和恶性竞争,整个产业有过一段艰难时期。“作为龙头企业必须搞研发,向高端转型。”李忠林说。
车间里轰鸣声震耳欲聋,压机模具冲压部分缓缓下降,紧紧将板材“挤”住,半分钟左右,板片就成型了。“你看这个生产流程很简单,但是高端换热器核心技术一直被国外封锁,国内企业只能涉足低端市场,被动跟随。”李忠林大声介绍说。
为了谋求突破,四平市相关部门为企业牵线搭桥,设立换热装备专家工作站,联系清华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前来与企业合作,研发能力快速跃进。如今,巨元公司突破了国产换热器在核领域的应用,打破国外企业技术封锁。
公司副总裁詹福才表示,过去两年企业年销售收入增长率超30%,目前占据国内板式换热器30%以上的市场份额。
随着环保要求越来越高,更加节能的换热设备迎来“风口”,前景越来越好。李忠林说,公司正在联合行业内企业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四平的换热器产业资源,把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挥集群效应谋求更大发展。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