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西藏山南物交会展示高原传统经贸盛景
深冬已至,藏历新年临近。西藏山南市乃东区雅砻河谷的一块平地上,每年的12月1日至7日,来自四面八方的西藏农牧民犹如候鸟迁徙一样准时出现。上万人在几天内聚集,共同搭建一个临时超级市场,这是一个拥有近40年历史的西藏传统物资交流会,主要销售糌粑和农牧民自家饲养并宰杀好的牦牛、绵羊,还有手工制作的藏式木碗、银器、服装等。
37岁的桑珠是第21次参加雅砻物资交流会(以下简称物交会),“从1998年开始,我年年都参加物交会。”桑珠说,他是山南市加查县冷达乡人,最开始他是和父亲一起来逛市场,那时他父亲也带着自家制作的木碗到物交会上销售,桑珠从小学习木碗制作技艺,如今,他制作的木碗已经被列为山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不久,山南地区物资相对匮乏,那时物交会还存在以物易物的交易现象。”桑珠回忆。
西藏山南市官方发布的信息称,雅砻物交会从1981年开始举办,今年是第38届,该物交会已成为西藏活跃经济和推动农牧区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12月1日是本届物交会的开幕日,也恰逢周六, 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100余公里外的拉萨市民也驱车前来参与采购。民众们开着汽车排着上千米的长队陆续进入市场。
当地官方称,物交会首日参展商户6464户,参会民众超过7万人,当日总成交额达到7510万元(人民币,下同)。值得一提的是,物交会所在的山南市乃东区常住人口只有10万余人,堪称“万人空巷”。
桑珠称,2017年物交会期间,他卖木碗的销售额达到40万元。“今年摊位处于人流量最大的位置,今天上午已经卖出了二十多个木碗,成交额是1.7万余元。”桑珠笑着说。
来自山南市贡嘎县的扎西次仁老人正在擦拭待售的铜器,“今年一共带来了上百件手工铜制日用品,这个是装青稞酒用的铜壶、这个是酒碗,还有果盘、水勺等。”扎西次仁的爱人扎桑介绍。
扎西次仁说,他们是2003年起开始参加物交会,当时的成交额仅有两三万元,到2017年已经达到了近10万元。今年,他们把儿子也带来了,一家三人在物交会上设置了两个相邻的摊位。
主要从事边境贸易的尼泊尔商人次旦次觉·古龙会汉语、英语、藏语、印度语和尼泊尔语,今年是他第一次参加物交会。次旦次觉·古龙提前三天开着皮卡车从中尼交界的西藏吉隆县出发,他带来了尼泊尔的首饰、唐卡(卷轴画)和一些日用品。
“记者朋友,我实在太忙了,如果你要采访,只能等一下了。”次旦次觉·古龙用流利的汉语说,按照这个情形,明年肯定会再次来到山南,参加这一年一度的盛会。
每年冬季,很多藏族民众家里都会晒制风干牦牛肉,同时开始准备藏历新年的年货,于是,一年一度的山南物交会便成了他们集中采购的机会。
在物交会市场内,来自四面八方的藏族民众比肩继踵,有人扛着几十公斤的牛腿、有人抱着一个巨大的铜制水盆,还有人正为孩子的新衣讨价还价……交易的盛况一直持续到日落时分,一天下来,物交会上的卖家和买家,人人都收获满满。(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