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守边御敌到兴边富民:中越边境“新特区”的

网络 admin 2019-02-02 22:37  阅读量:7258   

  每天早晨8时许,22岁的越南芒街女孩阿红带上家人为她准备好的便当,穿过北仑河友谊大桥的分界线,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踏入中国广西东兴市,开始一天的跨国工作。  

  阿红是广西东兴市万众国际批发市场一家越南特产店的雇员。她每天上班必经北仑河友谊大桥,一头连着她的家国和亲人,一头通往她企盼实现梦想的异国他乡。

  广西东兴,中越陆地边境线上最繁忙的口岸。就在不久前,这个口岸出入境人数突破1000万人次。巨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使这座素有“小香港”之称的边陲小镇成为商家必争之地。这里也成为千千万万越南“阿红”们的淘金地。阿红的许多同伴,在这里挣钱回家建起了楼房,买上了车子,有的还在这里开店铺,当老板。

  东兴贸易历史长达400多年,是中国唯一兼有陆路、水路、海路与东南亚通商的口岸。20世纪以来,东兴与越南芒街联建“国际铁桥”——北仑河友谊大桥,边境贸易盛极一时。

  65岁的温基业对北仑河友谊大桥有着一种特别的情结。他的家,祖祖辈辈都住在这座大桥的边上;他的父亲,在他还小的时候就经常穿过这座大桥,到那头的越南芒街做小买卖。

  1978年的记忆,对于温基业而言,深刻且难以磨灭:

  这一年,中越关系恶化,随后越方炸毁北仑河友谊大桥,东兴与芒街联系中断。年轻的温基业投入守边御敌。

  这一年,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沉寂已久的华夏大地迸发出巨大的活力。

  也是这一年,温基业迎来人生第一件大事:娶媳妇。他用一辆借来的拖拉机,把妻子迎娶到北仑河友谊大桥边上一间临时租来的婚房里,婚礼简单得不能再简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越关系实现正常化,东兴进入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新时代,受战争影响一度中断的中越边境贸易也得以恢复。温基业的妻子李铭莲成为新时代从事边贸生意的“先行者”。

  “那时候,北仑河友谊大桥已经重新修建。我们肩挑手提小商品到越南那边去卖。”温基业记得,当时每个边民每天交易300元(人民币,下同)货物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后来,这个标准提升至1000元、3000元、8000元。每一轮互市政策的调整,对东兴贸易发展都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互市贸易使温基业一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温基业至今仍然深感自豪:1991年,他家成为东兴市第一户盖上小洋楼的人家。2002年,儿子结婚,温基业在市中心盖起一栋600多平米的豪宅,还在当地最好的酒店宴请亲戚朋友。

  温基业一家是东兴15万民众的一个缩影。在东兴市江平镇,世代逐海而居的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京族,成为全国最富裕的少数民族之一。很多京族人家都拥有气派的别墅和豪华进口轿车,亿万富豪并不鲜见。

  国家实施的“兴边富民行动”使边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2017年,东兴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6.5万元,均大幅高于同期全国增量。

  东兴利用毗邻越南和东盟的区位优势,先行先试,加快发展跨境经济,逐步形成跨境贸易、跨境加工、跨境旅游、跨境金融、跨境商、跨境物流六大产业,成为中国首批3个国家级沿边开发开放试验区之一。“东兴模式”为中国沿边地区探索全面发展新路径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作为新“特区”,越来越多的越南人选择到这里务工和经商,跨境劳务成为东兴经济的一个鲜亮特色。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长期在东兴就业、生活的越南人员达22000余人。

  就这样,越南女孩阿红和许多同龄人一样,每天穿过中国老人温基业家边上的北仑河友谊大桥,开启了早出晚归跨国工作的新生活。阿红现在每个月的工资大约有3000元左右。她说,在中国(东兴)工作发展机会多,工资高,只要努力都会有收获。

  日益庞大的人流物流,让历经沧桑的北仑河友谊大桥已经不堪重负。2017年,中越双方在北仑河友谊大桥上游约3.5公里处,共同建设了一座互市便民临时浮桥。今年12月,新建成的中越北仑河二桥亦将临时开放。不久的将来,阿红每天上下班走过的北仑河友谊大桥,将不再是人车混流;越来越开放的东兴,也将包容阿红和更多的越南民众。

  温基业见证了东兴从昔日硝烟弥漫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年轻、充满活力、初具规模的边关国门城市。如今,他的儿子儿媳也改变了他们一家传统的边贸模式,在北仑河友谊大桥口岸附近经营“实体+商”新平台,专卖东南亚特产。

  改革开放改变了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笑言“收获感满满”的温基业坚信,再过20年,东兴肯定会成为历史新时期“一带一路”沿线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这是国家提出的发展方向,肯定能实现。”(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