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浙江龙泉“高质护绿路”:“淘金”草木山水间

网络 林晓舟 2019-09-11 18:06  阅读量:6320   

  中新网丽水9月11日电(见习记者 施紫楠)十里青山,一路南行,越入浙西南边陲,眼前豁然开朗:青山叠翠间,碧水绕山城。这里,便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龙泉市。

  龙泉,浙江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森林覆盖率达84.2%。数十年来,龙泉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金饭碗”,转化生态产品价值。正如龙泉市委书记王顺发所言,“走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解决当下面临的所有发展困扰和转型难题,实现后发赶超。”

  如今,一个个乡村正在苏醒、一茬茬乡亲正在回归、一片片乡景正在蝶变……龙泉的一城绿水青山,正源源不断释放“绿色红利”,成为百姓的“幸福之源”。

龙泉种植灵芝发展林下经济 施紫楠 摄

龙泉种植灵芝发展林下经济 施紫楠 摄

  绿水青山 绘就“生态底色”

  山是江浙之巅,水为三江之源。青山,赋予龙泉绿的底色;碧水,则赋予这里的人民生命、智慧和灵气,也成为这片土地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

  拌料、灭菌、接种、培育……走进浙江双益菇业有限公司厂房,菌菇生产的各个环节正有条不紊地进行。前两年,双益菇业通过工厂化生产方式,成功实现食用菌规模化、无木化、机械化生产。

  食用菌产业,龙泉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近年来不断扩大发展,逐渐暴露出龙泉森林资源消耗过大问题。

  “过去一提到种食用菌,最头疼的就是林业局。”双益菇业董事长叶圣益说,自从棉籽壳、玉米芯、米糠等农作物下脚料代替树木成为原材料后,“生产食用菌已不消耗当地一根木材。”

龙泉山中种植铁皮石斛 施紫楠 摄

龙泉山中种植铁皮石斛 施紫楠 摄

  生态数据的变化是最有力的证明——2018年,龙泉森林年采伐量从42.8万立方米下降到28.6万立方米;林木蓄积量达1987.35立方米,净增531.40万立方米……

  为保持这一抹“绿色”,龙泉在经济转型升级中,果断拒绝高污染项目,专门成立“10+X”项目准入论证小组。

  “每个招商项目签约前,都要经过小组论证,符合生态发展方向的才允许签约准入。”龙泉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吕锦豹表示,作为生态工业经济主战场,开发区将严把环保、安全关,坚决抵制有污染、高能耗类项目。

  无论是工厂化种植生产菌菇,还是引进绿色发展项目,都是龙泉立足山区特点和自身发展基础,大胆探索出来的“绿色发展”新模式。

  “砸锅卖铁也要保护好生态,这是龙泉人的事业。”正如叶圣益所说,绿色,这个龙泉最大的优势,正醒目地勾勒出新时代下龙泉的美丽未来。

  山野掘金 “钱景”愈发宽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龙泉人看来,守住了这方净土,就有了守住“金饭碗”的底气和资本。

  但勇于创新的龙泉人明白,只有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才能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带来“金山银山”。

  2013年,龙泉设立占地近三万亩的兰巨生态循环农业园区,利用山地资源发展农牧结合、林牧结合的生态畜牧业,如今,园区内共有养猪场13家,常年存栏生猪3万头。

  初秋时节,置身凤阳山麓,极目远眺,群峰绵延。放眼面前,阡陌纵横,精品茶园、水果基地星罗棋布,散落其间。

#p#分页标题#e#

  “为解决养殖污染,园区内竹林、果园、产业园等基地都铺设了沼液利用管网。”园区负责人蔡立武介绍,“猪尿、猪粪经过加工皆变为有机肥,用于园区内农作物种植,实现污染物零排放。”

龙泉铁皮石斛 施紫楠 摄

龙泉铁皮石斛 施紫楠 摄

  循环利用的林牧结合模式,如约释放巨大红利。2017年,兰巨生态循环农业园区实现总产值26.8亿,实现亩均超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21万元。

  进步远不止于此。为促进生态农业进一步升级,龙泉还通过做精“竹茶菌蔬”四大主导产业,做优中蜂、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积极推广“千斤粮万元钱”“一亩山万元钱”等新模式,不断推进农业生态化、标准化、品牌化、电商化。

  龙泉的作为,只是浙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乡村振兴”热潮之下,浙江的绿水青山正迸发出前所未有的能量,在千里沃野中,交织出一曲绚丽的乡村振兴发展新华章。

  全新蜕变 释放“绿色红利”

  “叶子”变“票子”,“青山”变“金山”。当创新区、大花园核心区建设与乡村振兴的新机遇相互叠加,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休闲、文化需求,为龙泉奔向“绿富美”提供了契机。

  上垟镇花桥村,通过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开展土地流转后,将村里废弃的千亩山林都种上香榧,开发了一条“游绿林、采香榧、摘蔬果”的民族风情旅游专线,一跃成为“生态游、休闲游、体验游”的文化休闲旅游胜地。

  昔日的“落后村”兰巨乡炉岙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产业,顺利实现传统农业向农家乐产业的转型升级。短短几年间,这个不到200人的小村庄,开起了23家农家乐。

  “现在是坐在家里等客人自己送上门来,收入比出去干活高多了。“龙门山庄”老板季益全脸上充满自豪。2018年,炉岙村游客达18.37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86.3万元。

  昔日“雁南飞”,今朝“凤还巢”。随着“离开大山岀去闯荡市场”的声音慢慢淡去,回乡创业渐成龙泉新潮流。

  在金华从事外贸工作的方慧华,一次回乡时发现家乡小梅镇不少妇女劳动力因照顾老人孩子无法外出,返乡办起来料加工点。如今,加工点产值100万元左右,雇佣的全是附近乡镇待业妇女。

  放弃了杭州酒店总经理之位的雷樟清,回到家乡竹垟畲族乡良溪村办起家庭农场,不仅实现周边200多位村民“家门口就业”,还带动不少人打开全新创业之门。

  群山脚下,山峦之巅。一个个曾经凋敝破败的山村正从“沉睡”中醒来,焕发勃勃生机,书写着全新的蜕变故事。

  如今,放眼龙泉,再不仅仅只有追赶。在这里,生态经济亮点纷呈,创业创新生机勃勃;在这里,生态资源逐步转化为生态资本,一幅“生态更优、实力更强、百姓更富”的最美画卷正蔚然铺展。(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