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工作的根本方向是谁来培养全国中小学生将返校或进入新校区

东方财富 张璠 2021-08-31 14:13  阅读量:16232   

徐坤杰

日前,全国中小学生将返校或进入新校区《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发行落地至今已一个多月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以不得以任何名义开设重点班,小学一,二年级不得进行纸笔考试为开学要求的新学年,注定与往年不同。

在30日举行的教育部第三次金秋新闻发布会上,有报道称,新学期开学后,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立重点班,切实做到师资均衡配置,明确小学一,二年级不采取纸笔考试,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学习习惯和成绩,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综合评价。

新学期,学校作为双减的主阵地,有望在提升运营管理,课后服务,课堂教学水平等方面发挥作用。

当前,双减迎来落地后的第一个新学期,在政策持续推进的同时,还有几个基本点需要厘清,对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校外培训机构和相关社会教育力量继续形成德育统一共识,助力重大教育改革双减协调顺利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双减工作的根本方向是谁来培养

《意见》关注的是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以及培养谁,旨在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培养什么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贯穿双还原的全过程

《意见》在要求中明确提出:落实以德育人根本任务,着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良好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回答记者关于《意见》的提问时也强调,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双减工作作出了重要决策部署要求从政治上认识和对待,从体制机制上深化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当前,教育生态中的一些不和谐内容正在影响和阻碍着我们教育目标的实现各地在推进双减工作中,要围绕回答谁来培养的根本方向和关切,制定切实具体的政策,在思想认识上高度明确,毫不妥协地贯彻落实,扎扎实实推进双减工作,取得成效

减轻学生负担的根本方针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双减是一项系统,全面,长期的工作,其中最根本的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这也包括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可以看到,在优质教育资源增量提升方面,北京市明确大比例推进干部教师轮岗,包括区域内校长交流轮岗,骨干教师均衡配置,普通教师安置轮岗,缩小城乡,区域,学校教育水平差距此外,上海,深圳等地也发文表示,将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制度

这些务实举措有力回应了《意见》提高课后服务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深化高中招生改革等要求,意在强化

新闻发布会上还提出,要围绕发挥学校教育主体作用,积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深度,细致,严谨,务实的作风大力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充分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善学校教育优质服务体系,确保教师教好,学生学好。

校外培训机构必须坚持教育的初衷,帮助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整顿校外培训机构,就是要减轻学生和家庭负担,把学生从校外辅导中解放出来,把家长从送陪读中解放出来,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

目前严格执行双减政策,各地不再审批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培训机构统一注册为非营利组织对原备案的网上学科培训机构,变更审批制度对于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各地要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明确相应主管部门,制定分类标准,严格审批

校外培训的强治理,严监管表明,校外培训必须坚持教育初心,保持作为学校教育有益补充的定位,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做好自我定位,转型发展,助力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校外培训在助力学校教育特别是乡村教育振兴,从学科培训向素质培训转变,传播先进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向新型职业技能培训转移,助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等方面也将取得巨大成就。

双减的有效性在于全社会的共识和协同

双减政策已经实施如何有效实施,取得实效可以看到,目前全国很多地方都在紧锣密鼓地行动,在减轻作业负担,完善课后服务,规范校外培训等方面,全面系统地推进双减进程

金秋新闻发布会透露,双减督导已被列为2021年教育督导一号工程措施包括:建立双减专项督导半月通报制度,将双减工作纳入省人民政府教育职责履行情况评估,设立双减专项报告平台

家校沟通方面,各地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学校开放日,致家长一封信等方式向家长宣传中央双减政策要求,并详细介绍当地学校。落实工作方案和具体措施,与家长密切沟通,积极争取家长理解和支持学校做好工作

双减有关工作,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协同减负的工作合力。

因此,双减工作最终能取得实效,离不开从校内到校外,从家庭延伸至全社会所有人的努力每一块教育阵地都应坚持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并从学生身心健康的长远处着手,由此形成有利于双减工作推进的良好社会氛围

如此,环环相扣,多方联动,携手并进,在共识协同格局中,让教育回到健康轨道。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