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制度供给 把握万物互联及智能化机遇

网络 刘洋 2019-02-21 14:34  阅读量:11165   

  互联网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革命性影响不断深化,万物互联和智能化成为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2017年,全球范围内连入互联网的设备数量达200亿个左右,预计2030年将突破千亿个。万物互联催化了数据爆炸,加上计算能力提升、机器学习算法突破,人工智能开始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由此带来的企业变革和产业重构已经拉开帷幕。  

  对此,我们需超越当前仅着眼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目标,加快制度供给创新,充分把握机遇、全面应对挑战。

  企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智能互联技术改变了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推动企业向智能企业方向演进,五方面特征日益显著:

  生产方式高度智能化。企业越来越多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改变生产或服务方式,总体上呈现出高度智能化、个性化、精准化的特点。按照与最终用户距离的远近,大致分为三种智能化方式:一是对企业内部生产或生产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二是以智能互联产品为基础,形成与客户频繁互动的生产或服务方式;三是生产融入服务平台,成为网状产业结构的一个部分。

  服务关系长期化、多维度。智能互联产品的出现,使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发生重构。首先,企业可拉近与客户的距离,企业通过互联平台直接面向客户,可较为容易地获得客户信息;其次,企业可与客户形成深度互动,企业实时掌握产品运行情况,客户及时反馈使用情况,共同完善和改进产品性能;第三,企业向客户提供价值的方式发生变化,企业将不再提供单一的产品,而是更多向“产品+服务”,甚至“产品即服务”转型;第四,企业与客户的联系纽带更加多元、紧密,智能企业提供的服务会在产品上不断叠加,最终使产品成为服务集成或整合的载体。

  企业边界柔性化、模糊化。企业的边界从有界向无界、单一向跨界演进,内外部界限被打破,任何能够与智能生态群核心平台进行对接的组织、个人和用户,都将成为企业的一部分。随之,企业的规模也会因企业边界的伸缩而柔性调整,不再受自有资产、产业属性、产能条件、人力资源等硬性条件约束,可以通过接入和整合外部资源,灵活调整产品或服务输出能力。这一趋势将促使企业更加聚焦核心功能、重视产业生态系统的营造。

  组织结构平台化、网络化。企业为适应贴近用户、柔性生产、内外协同等要求,必须充分利用互联、智能等技术,重塑企业组织结构。主要变化有:内部组织扁平化、核心功能平台化、外部结构网状化、业务单元微型化。

  企业创新开放化、系统化。在智能互联和跨界融合的趋势下,企业创新的着力点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变,创新形式从串型的瀑布式创新向并型的迭代式创新转变,创新人员从在册人员创新到在册与在线双重并进,创新组织从全球布局研发中心到以平台协同研发为主转变。总体上将呈现三个趋势:一是全面开放,即创新平台向所有人开放,使企业能整合包括员工、客户、上下游企业、行业外伙伴等各种外部创新资源,实现贴近用户、跨界集成的创新;二是系统专业,即创新平台通过吸纳各环节的专业资源,形成从创意、设计到制造、销售等整个创新流程;三是共享共赢,即参与创新的各个主体,企业、员工或用户,通过利润分成计划,都可分享创新利益。

  产业向智能生态群演进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以及子商务、工业互联网等各类平台企业的涌现,产业结构也在解构和重构,显现出从线性产业链到智能生态群的变革趋势。

  基于平台的集群化。互联网正在解构传统的线性产业链,形成基于平台的生态系统。一些企业开放生产或交易系统,提供信息设施、交易结算、资源聚集、信息汇集等方面的综合功能,提高双边客户的生产经营与交易活动的效率,成为产业中的平台。平台和参与平台商业活动的各类主体,相互合作与竞争,形成网络上的虚拟产业集群,即新的产业生态系统。相比于互联网,智能互联进一步扩大了企业合作和交易的地域范围和供需匹配边界,表现出更加强大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特征。产业重构带来了产业结构和市场力量的重大变化,最突出的现象是整机企业的作用被空前削弱,需面对被新的平台企业所整合的可能。

  基于数据的智能化。在智能互联技术支持下,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以获取大量数据,这些数据来自采购、生产、营销、用户使用、产品研发、企业管理等各个环节,也来自外部企业或政府开放数据。基于大数据,可将过去积淀的生产经验、隐性知识等逐步固化为显性知识,继而对产业和企业变革产生重大影响。对企业数据的聚合与挖掘,不仅能产生更多新洞见、发现新商机,还会孕育出新业态和新模式。大数据的市场力量逐步显现,首先体现在价值创造上,即利用数据不断创造增加价值;其次体现在垄断性上,特别是平台企业独占数据在产业生态中具有优势地位。

  基于产业融合的服务化。智能互联促进产业的跨界融合与纵向融合,提升了服务的重要性,呈现三方面发展趋势:一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制造企业转型为“产品+服务”的企业,消灭了过去制造企业与最终用户间的营销、流通、维护等环节企业;二是产销共创,用户从被动的购买者变成产业价值的创造者;三是分享经济的兴起,劳动者对商业组织的依附被打破,他们可以加入新的分享经济平台,直接向最终用户提供服务或产品。

  聚焦重点 全面应对

  近年来,欧美主要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涉及物联网、大数据、先进制造、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国家战略,以把握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积极应对新技术所带来的监管、法律、社会等新问题。我国也制定了相关政策,但主要侧重于促进产业发展层面。由于万物互联和智能化在技术、产业、企业等各个层面都带来革命性变化,我们必须更好把握万物互联及智能化机遇,超越目前侧重产业发展的政策目标,制定全面应对策略,主要是加快创新制度供给,开拓发展新空间。

  一是重构行业监管制度。一方面,要避免以旧思维管新业态,实施包容性监管。建议在新技术新业务发展初期,从业务属性、技术实现方式、商业模式、潜在产业冲击、安全风险点等方面着手,开展第三方评估分析,支持新业态发展,防控潜在风险,研究取消或放松过时的监管制度。另一方面,需适应融合创新趋势,加强监管横向协作和纵向联动。建议研究出台针对融合型业务的总体监管指引,重塑跨部门协作机制。同时,进一步完善政府、企业等利益相关方共同治理格局,创新政企合作方式。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