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希:政社合作不是“坏孩子” 良性发展需政企有效沟通
专访刘尚希:政社合作不是“坏孩子” 良性发展需政企有效沟通
中新经纬客户端2月24日 (赵竞凡)“目前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简称政社合作,国外称之为PPP)有被污名化的倾向。在其发展过程中曾经的确出现过‘明股实债’、项目良莠不齐等问题,但不应‘一棍子打死’,要肯定其成绩,修正其问题,鼓励其合规发展。”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在23日至24日举行的国家治理与财政绩效论坛期间对中新经纬客户端说。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 中新经纬赵竞凡 摄
PPP是指由社会资本和政府通过多种合作方式一起提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模式。在国内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由公共服务的单独提供者变成了协作者,社会资本也可以在项目的运作中获得收益。刘尚希认为,在投资尤其是基建投资出现下滑、经济存在下行压力的当下,通过政社合作项目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积极财政加力增效是当前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2015年以来,中国的政社合作发展正式进入加速期。在相关部门的鼓励下,各种项目设立规模快速增长。然而,在高速增长背后,政社合作项目在操作过程中“明股实债”、债务转移、运营淡化、范围泛化等问题也开始出现。为此,2017年11月,财政部、国资委和国家发改委等先后出台规范政社合作项目的监管意见,项目入库速度开始放缓。
刘尚希称,在政社合作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现象,政企合作项目成了一些人眼中的“坏孩子”。对这些项目清理规范十分必要,但在清理的过程中,要肯定其积极意义,释放良好政策预期,绝不能“一棍子打死”。
刘尚希认为,政社合作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规范不成熟的问题,但不能否定其已有的成绩,不能将其视为隐性债务风险扩大的罪魁祸首。更有建设性的做法是,优化政社合作发展路径,以积极的政策预期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在完成政策预期的修正后,如何吸引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民间资本入局,是另外一个重要议题。对此,刘尚希称,关键在于政府能否与企业进行有效沟通,促使二者以百姓利益为共同诉求建立合作关系。“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资本方,要把老百姓满意作为最高标准、最终目标,并融入到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的全过程中。”刘尚希说。
刘尚希称,政府与企业的沟通方式应是多样的,方向也是双向往复的,目的是为让企业真正知悉并认可一个理念,即政社合作不是挣快钱、挣大钱的领域,入场前要认清需承担的社会责任,将民众利益放在心上,致力于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在解决了政策预期、政企沟通问题的基础上,项目筛选、资金配置、评价考核等问题自然能够得到理顺。”刘尚希称。
据悉,本次国家治理与财政绩效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中新经纬、浙江大学财税大数据与政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论坛还得到了浙江省财政厅的参与和支持。(中新经纬APP)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