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走出去”要不断创新模式

网络 admin 2019-02-02 22:29  阅读量:12405   

  王辉耀专栏
  中国企业走出去”要不断创新模式

  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主任)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方兴未艾。未来40年,中国企业“走出去”将大潮澎湃,需要不断创新“走出去”的模式,提升“走出去”的质量和水平。

  通过对“走出去”企业案例的长期追踪研究,全球化智库(CCG)梳理总结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几种主要模式。“安营扎寨”模式——企业根据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将设计、生产、销售等部分环节或全部环节放在东道国进行。海尔、福耀等制造业企业大都选择这一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东道国市场需求,更易获得当地政府和消费者信任和欢迎,也方便跨国公司自身规避关税壁垒、技术壁垒等,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该模式对跨国公司的实力要求较高,项目的建设周期长,不确定性较大。

  “借鸡生蛋”模式——企业通过海外上市实现“走出去”,从而实现中国企业国际化,这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一种重要方式。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在海外严格自律,遵守所在国法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等游戏规则办事,相信海外市场一定将见证更多重量级的中国企业。

  “借船出海”模式——通过并购等方式,获得国际知名企业的品牌、资源、技术等,借助这些资源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迅速立足。2005年,联想收购IBM个人脑业务后,从本土品牌一跃成为国际化品牌。2012年,三一重工收购普茨迈斯特,获得代表顶尖技术的“德国制造”产品标签,迈出了成为真正的国际品牌的重要一步。

  “海外战略资源获取”模式——中国企业通过并购、合资等方式获取海外战略资源,分享资源能源的定价权。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铝、五矿等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经济全球化时代,在世界资源能源经济体系中获得经济自主权,是一个国家保障资源能源安全的应有之义。中国企业通过并购、合资等方式获取海外战略资源,不但可以弥补国内部分种类矿产资源储量的先天不足,获得长期稳定的资源能源供应,而且可以增强同世界矿业巨头谈判的筹码,通过分享资源能源的定价权降低企业成本。

  “海外产业园区”模式——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化的一种新模式,由政府引导、某个企业主导在海外建设园区,带动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去”集群发展,同时吸引其他国家的企业投资入园。这一模式具有集群性特征和优势,成为中国企业抱团“走出去”的有效途径。尤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单兵作战不如抱团取暖,通过产业园区集体“走出去”,是一种实现全球化发展的高效模式。

  “互联网模式复制海外”模式——企业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起家,把在中国取得成功的商业模式推广到海外,充分挖掘海外资源和市场,以期取得进一步发展,并实现企业的国际化。中国互联网科技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潜力很大,发展前景看好。

  “农村包围城市”模式——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选择比较容易进入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建立和开发自己的技术体系,形成拳头产品与品牌优势,不断扩大市场规模,为日后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做准备。这种模式可以避免过早与发达国家跨国巨头正面较量,为企业发展争取更多时间和经验。

  “星火燎原”模式——一些民营中小企业自发“走出去”,往往有着很强的灵活性和活力。作为这一模式的主要开创者,温州企业充分利用海外华人华侨华商的力量,通过建立“中国商场”等方式,把国内一些有竞争力的产品推向世界,实现中小企业集体走出去。这种模式的主要挑战在于,如何加强行业协调,加强对当地的了解和在海外有序竞争的管理。

  “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模式——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传统模式,起步于改革开放前,并一直延续至今。当前,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已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加强国际合作,管理、技术水平持续提升,专业优势进一步巩固,在高铁、信、风、核等领域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海外战略股权投资”模式——中国企业通过并购等方式持有海外企业一定股权,不一定参加管理,但可以推动双方合作关系提升,获得股份增值空间等。这种投资属于长线投资,很多年后才能看到实际效果,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中国工商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投公司是这一模式的重要实践者。

  以上模式和路径并无优劣之分,每种路径都有成功的典范,关键在于对路径的科学选择。中国企业“走出去”要不断创新模式、拓宽路径,才能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供图/视觉中国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