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调查局】口香糖败给了微信?我想消灭你,与你无关
你嚼口香糖是因为什么?除口臭、防蛀牙、瘦脸,或者只是因为无聊?
随身携带口香糖曾是许多人的习惯,当你现在回神寻找时,会发现口香糖的身影已经从口袋里消失了,或者你包里的漱口水、清口含片等新宠早已取代了它。
“因为微信,口香糖的销量下降30%!”视节目《财经郎眼》的一则数据让许多人恍然大悟,由于智能手机普及、移动支付快速发展,原本用于打发时间、代替零钱找零的口香糖,风光渐失。
超市货架上的口香糖。山阴新闻网讯 姚露 摄
一天嚼15片口香糖,像抽烟一样有瘾
起床嚼、上课嚼、下课嚼、考试嚼……这种中毒式的口香糖使用方式,是刘廷高中时期打发时间的最主要途径。
学生时代对口香糖的幻想,是像港片里周润发的每一次出场一样,漫不经心地嚼着口香糖,迷倒一众女神。一个字:帅!
“我最高的纪录是一天嚼了三条口香糖,嚼到最后几乎失去了味觉。”刘廷形容,嚼口香糖就像抽烟,没什么特别的意义,就是来“瘾”了。
长时间咀嚼的动作,还让刘廷一度患上了颞下颌关节紊乱,因此戴了一个月的矫正牙套。
有意思的是,10年后的今天,为了戒烟,刘廷再次想起了曾经戒掉的“瘾”。“以毒攻毒”,用口香糖取代香烟,在他看来是一种健康生活方式的转换。
当你再次想起口香糖和你朝夕相处的日子时,是不是也像刘廷一样,一晃眼就是10年?
资料图:2013年2月15日,乌克兰Makiyivka,22岁的青年画家Anna-Sofiya Matveeva用咀嚼过的口香糖创作名人的肖像画。
刚吃完水饺的周娜在包里翻找着,想找到一件能清新口气的小零嘴。“哪怕是一片口香糖也好。”想到这里,她自己都觉得好笑,毕竟从来不买的东西,怎么会无端出现在自己的包里。
最终,她走近附近一家便利店,买了一盒薄荷糖,消灭了嘴里的大蒜味。
周娜记忆中,自己从来不会特地购买口香糖,“总觉得那东西吃起来不方便,处理起来也麻烦,一不小心还黏得到处都是,怪恶心的。”
那些和泡泡糖混淆着的口香糖记忆,成了一些人忘记口香糖的理由。现在,“一片口香糖就能让口气清新”,由最佳选择变成备用选项。
“口香糖败给了微信”,不是没有道理
据中国报告网数据显示,中国口香糖市场在2010年后增长速度开始变慢,销售额在2016年达到顶峰,约为113亿元;之后口香糖市场销售额开始下降,2017年口香糖市场销售额为109亿元,2018年预计为101亿元。
口香糖为什么卖不动了?有一种观点说是因为微信。
回想一下,你购买口香糖的动机一般都是什么?大多数情况下是觉得自己“可能会需要”,少数情况下是“现在需要”。
因此,一般你在大小商超购物时,一定留意到了收银台附近的货架上,口香糖绝不会缺席。
曾有一份数年前的调查报告显示,被“困”在结账队伍中的人,购买货架商品的几率为25%。而口香糖,不是生活必需品,大都是顾客冲动购买。
“随着近年来智能手机的兴起,‘手机党’们在等待结账时,会将时间花在浏览手机上,”有业内人士分析称,这极大减少了购买口香糖的机会。
2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首次突破8亿,达到8.29亿,手机网民规模也达8.17亿。
2018年,网民上网时间继续增加,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7.6小时,较2017年底提高0.6个小时。其中,即时通信类APP用户使用时间最长,占比为15.6%。作为国民第一社交软件,微信占据了网民大量时间。
超市货架上的口香糖。山阴新闻网讯 姚露 摄
记者在多家大型商超收银处观察发现,在晚上7点结账高峰期时间,收银台附近的口香糖鲜有人选购,相比之下,糖果类的食品更受欢迎。
重庆的彭女士在自家小区开了一家小超市,说起口香糖卖不动,她没有特别大的感受,倒是觉得与以前相比,口香糖“顺不出去了”。
彭女士解释,过去在找零的时候,零钱不够的情况下,她会用小零食代替。独立包装的单片口香糖或者两颗陈皮糖可以代替一毛钱找零。相比一堆无处安放的一角硬币,很多顾客也喜欢这种找零方式。
“现在(顾客)一般都是手机支付,一毛钱、两毛钱的都是直接付款了,不用找零。”移动支付的兴起让口香糖失去了找零的意义。
在商场,最残酷的厮杀不是兵临城下,而是,我想消灭你,与你无关。
就好比,扼住康师傅方便面咽喉的不是统一,而是美团和饿了么;打败口香糖的不是木糖醇,而是移动互联网。
上个世纪,一个叫威廉•瑞格理的销售员把口香糖当作赠品进行促销,口香糖进而取代了当时的爆款赠品苏打粉。这位威廉•瑞格理就是全球最大的口香糖生产及销售商箭牌的创始人。
命运轮回,如今口香糖也陷入像苏打粉当年一样的处境。
打败口香糖的还有谁?
不过,如果真的追究原因,也别说口香糖卖不动仅仅是因为微信。
在智能手机普及、移动支付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除了微信,毕竟还有其他互联网消遣方式。
上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显示,通信类APP外,中国网民在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短视频、网络音频和网络文学类应用使用时长占比分列二到六位,依次为12.8%、8.6%、8.2%、7.9%和7.8%。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