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国货币政策分化 中国货币政策不再看别人脸
金融观察
中国的货币政策正越来越独立自主,不受别国制约,不看别人的脸色。
美联储12月19日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到2.25%至2.5%的水平。这是美联储今年以来第四次加息。
而中国央行在年内4次出手“定向降准”之后,又赶在美联储加息前夜,宣布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这被视为央行“定向降息”之举。
TMLF可类比为定向降息,可释放银行流动性,增加市场货币投入量。而加息是基准利率上调,吸引货币从流通领域重新回到银行,减少货币市场流动性,让钱“贵”起来。
中美货币政策分化,是由眼下中美宏观经济基本面所决定的。
中国方面,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7%,第三季度同比增长6.5%,10月制造业PMI为50.2%,环比回落0.6%,经济下行压力不减,市场需要增加货币流动性,货币政策由“偏紧”转向“宽松”。
美联储则主要从防止通胀和进一步提高美元市场地位“一箭双雕”的角度考虑,坚持加息,收紧货币政策。
但中美货币政策“脱钩”绝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今后长期战略决策的选择。
在此之前,多年来,人民币一直跟着美元走,美元一声咳嗽,人民币必感冒。而近几年来,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特别是2015年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后,人民币国际地位得到提升,也有了与美元博弈的筹码。尽管贸易战增加了不确定性,但中国在货币政策走向上没有必要与美国同向同步。
此次中国央行TMLF能否抵挡美联储加息的影响,是一个考验。眼下,中国手中还有许多政策工具。央行行长易纲表示,从中国目前的利率和准备金率来看,距离0还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向上、向下调整的空间都有。当然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主要是向下调整。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祭出PSL、MLF、SLF等“核武器”,定点爆破。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新兴市场,仍然是国际资本竞相看中的投资市场。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5922家,同比增长95.1%;实际使用外资6367亿元,同比增长2.9%。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前8个月,美国对华投资同比增长23.6%,“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投资同比增长26.3%。这折射出外资对中国市场看好的态势。
当然,中美经济有一定的互补性,中美货币政策也不一定非要“反”着来,一切都要看中美之间的相容性如何,看未来中美两国的经济趋势,看全球经济走向。
有一点要坚信,中国的货币政策正越来越独立自主,不受别国制约,不看别人的脸色。□蔡恩泽(财经评论人)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