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驻村干部探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
宁德12月20日 (记者 吕巧琴 叶茂)“大家任职的村多数是软弱涣散的贫困村,问题较多,发展难度较大。”在福建宁德市屏南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巧星看来,驻村工作要出成效,必须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在充分争取外部支援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自力更生谋求发展。
黄巧星20日在屏南县省市县下派驻村干部工作座谈会上作出如上表述。当天,60余名省市县下派驻村任职干部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围桌而坐,总结驻村工作,相互交流一年多来的工作经验、感悟和体会,共同探讨扶贫攻坚和乡村发展之路。
去年12月以来,宁德市第五批365名第一书记驻村开展工作(省派108名、市派31名、县派226名)。大多数第一书记驻点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事业发展都比较滞后,生产生活条件相当艰苦。
图为座谈会现场。 叶茂 摄
屏南县熙岭乡岭里村平均海拔870米,曾经山高路远,地瘠民贫,全村271户894人口中,建档立卡精准贫困户就有10户45人,被列为宁德扶贫开发重点村。后来,宁德市委宣传部牵头四家单位挂钩帮扶岭里村,开展精准扶贫。
岭里村驻村第一书记石源表示,岭里村党支部采取“3+X”精准扶贫模式,“3”即县、乡、村三级党员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X”即针对不同贫困户,“量身定制”帮扶措施,采取医疗救助、产业帮扶等方式进行精准帮扶,增强贫困户的“造血”能力。
安居,才能乐业。岭里村造福工程安置点为2017年县造福工程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800万元人民币,占地面积35亩,规划建设31户,在2017年旧历年底前实现全部搬迁入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通村路段绿化工程,完成休闲公园建设以及河道、公园、门楼等夜景设施。
“老婆患病,大家捐款,拣回了一条命。儿子没工作,驻村干部协调送去省城培训烹饪。后来,没房子住,政府又给补助,盖起了新房。”陈昌德此前是岭里村贫困户,现在村里办起光伏发项目,每年他家有4000元分红。
安居,还得乐业。岭里村着眼产业富民,一是茶山转包,年村财增收3万元;二是投资水利发,由县财政出资为第五轮重点贫困村每村入股50万元,年村财增收3万元;三是建设115千瓦分布式光伏发项目,预计年收益约10万元,其中村财增收3万元,带动全乡23户贫困户分红增收。
昔日的贫困村,如今嬗变为人人羡慕的美丽乡村。石源称,2018年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00元,10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乡村在发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座谈会期间,福建省农业厅派驻屏南县新田村第一书记董建武表示,新田村交通条件较差,目前村到乡只有3.5米的村道,严重制约竹业发展和乡村旅游业的开发,而道路建设资金缺口还比较大;村主导产业的培育与发展还存在较大的难度。
图为座谈会现场。 吕巧琴 摄
福建省人社厅派驻屏南县上梨洋村第一书记柳斌指出,该村洪涝灾害防御能力薄弱,但由于资金需求量较大,只完成小部分的工作量,项目推进乏力、进展缓慢;农户经济收入结构单一,生产方式传统,经营规模小、经济效益低,结构单一,资源匮乏且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农户收入增长缓慢。
一些驻村干部还提到,村级发展人力紧缺,老龄化严重;一些群众缺乏自我脱贫的决心、勇气和行动,等、靠、要的思想依旧严重;产业发展现行基础薄弱,农业方面目前面临收成产量低、收购价格低和抗灾能力差的困境,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等。
福建省派宁德市驻村干部领队王业洲表示,“乡村要发展,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产业发展问题。”他举例称,熙岭乡龙潭村通过古村修复、非遗传承、黄酒酿造和文创产业发展,让传统古村再次焕发生机,探索出一条文化振兴乡村的有效途径。
龙潭村已吸引来自英国及香港、北京、杭州、南京、重庆、上海、厦门等地“发烧友”落脚村中,承租修缮古民居,长期定居古村生活,探索乡村文化复兴之路;还吸引10名外来支教老师,重振龙潭小学,帮助孩子返乡就读、在村就读。
王业洲建议,单个贫困村“单打独斗”,无论是人力、财力、销售,都会存在问题;乡村可与周边数个村落联片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