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交通四十载变迁:出行“窘途”变“舒适坦
兰州12月18日 (记者 冯志军)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运输主要靠人力架子车、手扶拖拉机到如今豪华大巴、定制客运、私家车,从绿皮车到高铁,从飞机是奢侈选择到大众出行,从排长队购票到手机“一票到手”……改革开放40年来,地处中国西北地区中心部位的甘肃交通由“走得了”的出行窘途变“走得舒适”的坦途。
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和商埠重地,是承东启西、联通南北的枢纽地带和物资集散地,也是联系全国并通向中西亚以及欧洲的重要战略通道。但长期以来,交通基础设施的落后成为制约该省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2018年11月11日,兰州西开往乌鲁木齐的D2711次动车组列车承运高铁快件产品。当月11日至20日,兰州铁路部门将“站到站”运输扩展到对商、快递企业提供“库到库”全程服务,为社会提供更加方便高效的铁路快运物流服务。(资料图) 杨艳敏 摄
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建勋17日接受媒体专访时介绍说,40年来,甘肃道路运输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运输条件、运输能力、运输规模显著提高,实现了从“总体缓解”向“基本适应”的重大跃升,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为2018年10月23日,兰州至伊斯兰堡货运列车通行。(资料图) 史静静 摄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甘肃国有运输企业实施了抓快速客运和农村客运、带动普通客运发展,抓现代物流和专项货运、带动普通货运发展,抓维修检测和驾驶员培训、带道路运输相关辅助业发展,不断满足社会多样化、多层次的运输需求。
至2017年底,甘肃所有乡镇通了班车,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97.96%,适应了人们出行从“走得了”向“走得好”、“走得舒适”的转变,货物流通从“运得出”向“运得及时”、“运得经济”的转变。
据统计,40年来,甘肃公路通车总里程从1978年的3.45万公里增加到2017年的14.23万公里。自1994年建成省内首条高速公路——天北高速公路,至2017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里程达4016公里。同时,初步实现国道主干线高速化、西部通道高等级化、县乡公路通畅化的目标。
随着兰州中川国际机场综合交通枢纽于2015年建成投运,这里成为继上海虹桥综合枢纽之后的第二个在国内实现集民航、铁路、公路为一体的无缝衔接零换乘的机场,为旅客创造了陆空联运、舒适便捷的出行环境。
目前,甘肃形成了以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为轴心,以敦煌、嘉峪关等河西机场群和庆阳、陇南等河东机场群为两翼的民航运输网络,努力搭建起覆盖全省、通达全国、连通国际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空中走廊。客运航线通达至欧洲、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旅客吞吐量从2014年的751万人次跃升到2017年的1441万人次,年平均增速24%以上。
上世纪,从天水到西安坐着绿皮车需半天时间。2017年7月,随着宝兰(宝鸡至兰州)高铁路建成投运,天水到西安乘坐高铁两个小时就可到达。
2014年底,兰新高铁建成运营,成为一条横贯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铁路大动脉,亚欧大陆桥铁路通道运输能力大大提升,甘肃一举迈入高铁时代;2017年7月,宝鸡至兰州高速铁路建成,打通了西部高铁与中国高铁网“最后一公里”,成为加快西北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的重要通道。
2017年9月29日,兰渝铁路全线通车运营,重庆北上经甘肃、新疆再到中亚、欧洲全程可缩短近700公里,运行时间节省约11个小时。
一个又一个重大铁路项目的建成投运,让甘肃成为中国西部铁路交通大枢纽。刘建勋表示,借助铁路基础设施大发展,甘肃先后开通中亚、中欧、南亚以及中新南向通道国际货运班列,通过公铁、铁海等多式联运,实现西北与西南、中西亚与东南亚、“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三个联通,使甘肃通道优势更加凸显。
刘建勋说,改革开放以来,邮递员经历了赶着马车、驴车为偏远地区群众送信,到自行车送信,再到车辆投递。今年8月,甘肃在陇南市文县境内开通首条无人机邮路。无人机不仅能够将报刊、信件和轻小件包裹第一时间送达偏远村落,还将纳入政府紧急救助体系,为村民带来更多便利。
刘建勋表示,目前甘肃实现了乡乡设所、村村通邮目标,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邮政普遍服务体系和竞争有序、技术先进、服务优质的快递服务体系。邮政速递、顺丰航空也开通了货运专机兰州航线,邮政普遍服务水平和能力实现新提升。(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