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贤村的“破茧重生”

网络 admin 2019-02-02 22:34  阅读量:16590   

  蔡贤村的“破茧重生

  乡村振兴

  近日,记者到湖北阳新县蔡贤村采访,村支书蔡召成指着路边一片片的桑树田说:“这些一小块一小块的田曾经荒芜多年,随着村里养蚕业的发展,村合作社又逐步把这些闲置土地从村民手里流转过来种桑养蚕。”

  十年前,蔡贤村没有一个人会养蚕,如今,该村已成湖北阳新县桑蚕第一村,今年养蚕直接收入可达300万元,生产加工产值达480万元。蔡召成说,桑蚕业的兴起,带动全村人均收入翻了三番,十余名地道农民变身为乡土创业人才和个体老板,村集体也由过去常年负债变为年年节余上百万元,固定资产增加至千万元。

 

  蔡贤村是山区村、库区村、老区贫困村,2005年以前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村集体负债28万元。2005年冬天,蔡召成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接下了这个“烂摊子”。

  蔡召成说,为了改善村民生活,带领全村人民走上致富的道路,历届村干部都绞尽脑汁,种过经济作物、搞过网箱养鱼,养过菜牛……都没成气候。

  一个偶然的机会,蔡召成听说养殖桑蚕也可以致富。经过深入了解,发现养殖桑蚕劳动力需求小,而且经济效益也较为可观,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风险低、效益高的好项目。这也正好切合该村劳动力缺乏,又有大量荒山可以种植桑树的特点,他决定带领村民试一试。

  2008年,全村试种了十亩桑树,5户村民每家试养了1张蚕种。当年每张蚕种产出43公斤蚕茧,收入近1500元。试种试养的结果,让村民们喜出望外,村委会当即决定2009年继续扩大养殖范围,2009年养蚕63张,每张蚕种的平均单产提高到45.5公斤。

  养蚕户越来越多,桑树种植、蚕苗育化、购买生产资料、销售蚕茧等问题也相继暴露出来。最让人头疼的是,分户养殖由于技术控制的差异,导致蚕茧品质难以保证。另外,许多农户怕损坏了房屋,消毒进行的不彻底,蚕的病死率迅速上升。

  许多先期试种试养的农民开始陆续放弃养蚕,蔡贤村的养蚕业面临着重大的考验。在这生死存亡之际,蔡贤村村委会经过深入研究,决定成立桑蚕产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立足于本地桑蚕产业,积极构筑“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农户入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经过5年的发展,合作社已拥有优质桑园基地3300亩,建成标准化养殖及生产加工厂房6300平方米,产品展示大楼1500平方米。开发出蚕沙枕、蚕丝被,以及桑葚酒、桑葚干等系列产品,并注册了“仙岛湖”牌商标,开通了网上直接销售通道,实现了整个产业从种养到加工到产品直销的完整产业链。

  2014年,蔡贤村桑蚕产业专业合作社与湖北省农科院签订了技术协作协议。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都得到了专业技术团队的帮扶。从卖鲜茧,到生产蚕丝被,之后他们又充分发挥蚕的排泄物蚕砂的中草药性,烘干后制成蚕砂枕。

  通过科技示范、绿色发展,蔡贤村探索出了“院村合作、村民共建、链条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区域化、专业化、一体化的桑蚕产业新格局。

  蔡召成说,有了专业技术团队做靠山,他们更有底气了。合作社要吃干榨净桑蚕:春季,采摘挂满桑树枝头的桑葚;秋季,第四茬蚕采桑结束后,桑叶可加工成桑叶茶,闲置的农田可种植一季土豆;脱丝加工后的蚕蛹,是优质动物蛋白质,也是提取多种化学药品的宝贵原料。

  驻村科特派张友南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他们正在寻求专家们的支持,开发一套养蚕投料生产线,进一步提高自动化程度,把一部分劳动力转移出来发展第三产业。

  拥有725户、3250人的蔡贤村,目前还有贫困户113户、贫困人口333人。蔡召成说:虽然今年年底他们将全部告别贫困,但还要帮助他们共同走向富裕之路。蔡贤村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科技示范战略,着力打造宜业、宜居、宜游“三宜”乡村,让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