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公司如何进行技术创新
商业航天公司如何进行技术创新
商业航天百舸争流。数据显示,我国目前从事运载火箭的商业企业有49家,其中国有企业8家,民营企业41家。
“就商业航天公司本身而言,技术创新是重要问题。”在4月23日~24日举行的“2019年中国航天大会·商业航天产业国际论坛”上,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吴志坚直言,很多民营企业是资本推动体制内的人员出来从事商业航天事业,但技术积累还不够。
蓝箭航天创始人、CEO张昌武深有同感。面对商业火箭领域不断新增的发射数字,他认为关键并不在数量,而是在领域内有没有技术上的突破,“以‘朱雀一号’火箭为例,目前阶段性的历史使命就是在这个领域内完整地走一个流程,包括行业的准入、发射许可都拿到。”
两个月前,蓝箭航天自主研发、国内首创激光焊接夹层喷管技术,喷管机器人全自动激光焊接的首台喷管在湖州顺利下线,成为民营火箭企业在重大核心技术领域的成功突破。一个月前,试验场巨大的火苗从这个首创的喷管里喷射而出,蓝箭航天宣布“天鹊”(TQ-12)8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半系统联合试验圆满成功。
张昌武透露,这台发动机即将完成最后的试车。这“只”动力强劲的“天鹊”是张昌武的信心所在。
正是基于技术突破的考量,蓝箭航天选择了有别于“国家队”的技术路线,做“液氧甲烷发动机”,为此搭建了70人的研发团队,配备了发动机设计、考核做需要的固定设施。
对于蓝箭公司来说,“天鹊”的意义远不止于此。正如吴志坚在航天大会上提出的另一个问题,“商业航天最大的优势是在于成本优势,没有成本的优势就没有竞争的优势,这是在民营企业中是必须要认真思考的。”
张昌武表示:“这款发动机是一个可循环的液氧甲烷发动机,采用了很多新的工艺,可以保证我们未来火箭全箭价格在发射服务市场的竞争力。”
“打价格优势”“降成本”对于“火箭”这样的一个集尖端科技于一身的巨无霸来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发动机总体结构负责人卢言成带领团队,实现了百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研发过程的一系列创新。例如,正常的发动机制造装配过程按照串行模式进行,就是说需要从第一个零件到第一百个零件一步一步地装起来,这样的装配模式时间周期长,成本压力比较大。团队做了一些模块化的设计,将发动机分成了3个大模块:涡轮泵模块、推力室模块和机架模块,3个模块并行工作,到最后再会合。同时,3个模块中任一出了问题,可以单独验证更换,整个装配周期大大缩短,成本也极大降低。
“火箭现在是非常昂贵的运载工具,生产也是基于特定目的,或许在某一天火箭会成了交通工具,前提就是把成本降下来,最终我们整个行业面对的市场就不一样了。”在蓝箭航天火箭研发部副总经理戴政看来,研发团队所进行的一系列技术上的、理念上的创新,都是“围绕降低成本这个核心工作的”。
虽然还说不准实现戴政关于未来火箭的想象还需要多少时日,但是对于资深科幻迷张昌武来说,“创新”还包含着技术之外的更多命题,“我们的创新力度还不够,在整个研发模式上、人才力量的搭建上也要更创新”。
常年待在一线技术团队的卢言成认为,相比起传统的科技集团,蓝箭航天注重“更加现代、更加商业化”的方式管理人才队伍。即更加追求组织架构扁平化,技术团队更趋向于融合。
目前,蓝箭航天的目标是2020年发射“朱雀二号”运载火箭,“天鹊”8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将成为它升空的动力所在。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