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献策中国财税理论发展

网络 admin 2019-02-02 22:35  阅读量:16189   

   济南12月8日 (孙宏瑗)第十二届(2018)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论坛12月8日在山东大学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山东大学等3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者围绕“财政体制与政府治理”“税收与经济”“财税政策与企业行为”“城市化与地方财政”等议题开展学术分享和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认为,从流派之争到探寻真正的财政知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财政理论发生了重大变化。 孙宏瑗 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认为,从流派之争到探寻真正的财政知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财政理论发生了重大变化。 孙宏瑗 摄

  “从流派之争到探寻真正的财政知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财政理论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理论的演变可归纳为“1978-1991”“1992-2003”“2004-2012”“2013-2018”四个阶段,他认为各阶段的财政理论都是在回应现实问题,现实问题引发财政理论的创新,而财政理论的创新,实质上是传统财政知识的恢复与知识的重建。

  “中国财政学研究的选题包括财政基础理论、财政支出、财政收入、财政体制等。”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认为,中国的财政学研究以应用研究为主,聚焦现实问题,但理论研究、史学研究正在弱化,跨学科研究不够活跃。她期待学者关注中外财政史、新中国财政史、改革开放史等研究领域,在基础理论和思想创新上多下气力。

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认为,中国的财政学研究以应用研究为主,聚焦现实问题,但理论研究、史学研究正在弱化,跨学科研究不够活跃。 孙宏瑗 摄

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认为,中国的财政学研究以应用研究为主,聚焦现实问题,但理论研究、史学研究正在弱化,跨学科研究不够活跃。 孙宏瑗 摄

  樊丽明在现场发言时说,中国财政学的研究方法趋向于以实证研究为主,规范分析减少,跨单位、跨地域合作研究不够普遍。她希望专业教育“重术轻学”“重近轻远”的倾向能够改变,避免出现“多了工匠、少了大师”等现象。高校应加强基础理论和史学课程教学,加强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白彦峰表示,利改税、分税制、公共财政和现代财政制度等重要改革助推了中国经济40年来的起飞和成长。 孙宏瑗 摄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白彦峰表示,利改税、分税制、公共财政和现代财政制度等重要改革助推了中国经济40年来的起飞和成长。 孙宏瑗 摄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白彦峰表示,利改税、分税制、公共财政和现代财政制度等重要改革助推了中国经济40年来的起飞和成长,积累了丰富的“中国经验”,形成了典型的“中国模式”,为推进全球财经治理提供了“中国样本”。

  “中国的财政体制改革既要看重‘里子’,又要看重‘面子’”。白彦峰说,中国的一系列免税、降税改革像“做包子”,比较内敛,以后可成为“做披萨”的模式,把“馅料”摆在外面,增强纳税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纳税人在心理、经济等层面,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财政体制改革带来的变化。(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