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乡村高原版:古老驿站浓缩河湟多彩文

网络 admin 2019-02-02 22:42  阅读量:12707   

  万人停车场,水泄不通的小吃街,一天18万游客接待量,一个村子带动周边10个村子致富,一个酸奶场一年利润1000万……

  在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的袁家村成为全国乡村旅游的第一“网红”,凭借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旅游风情,袁家村也被誉为“关中民俗第一村”。

  和袁家村一样,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海东市有着特色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民俗文化,这让当地的旅游业风生水起。

图为媒体记者在袁家村·河湟印象合影。 李隽 摄

图为媒体记者在袁家村·河湟印象合影。 李隽 摄

  9日,2018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青海行活动走入海东市平安区。一片片青砖青瓦,一根根圆木成堆成捆,远近车马无喧,只闻木工锯木声……一个独具海东特色和河湟风情的“袁家村”展现在记者眼前。

  “目前,富硒产业园的发展定位以平安原真性地域文化为底蕴,力求打造一个产业、生态、休闲等具有高度融合性的中国富硒净土产业集群区和中国高原富硒文化科普区,作为高原富硒产业核心区辐射海东甚至青海省。”海东袁家村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负责人袁旭伟说。

  袁旭伟介绍,“袁家村”项目植入了“农业+互联网”模式,园内将打造商板块,以网店为主要平台,搭建销售物流通道,实现富硒产品种植到销售一条龙,给予消费者最便捷的购买渠道。

  “我们会将整个产品的采摘、制作、品尝过程通过网络进行直播,紧抓富硒健康食品概念,充分利用网络直播的便捷性和扩散能力实现产品的品质推广,让海东富硒农业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产业影响力”。袁旭伟说。

  悠久的历史赋于了海东丰厚的文化资源,成为河湟文化的核心承载区域。众多的文物古迹,丰富的民俗风情,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更为海东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而袁家村·河湟印象项目便是集中彰显河湟文化的平台之一。

  走进项目核心区,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高耸立的青砖佛塔。袁旭伟介绍,佛塔名为“诚信塔”,象征着袁家村·河湟印象诚信经营的理念,也体现着该旅游区餐饮经营者坚守“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的信念。

  宗教祈福文化是河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游客的祈福需求,“诚信塔”的左前方是正在修建中的关公庙,这也是整个“袁家村”项目中工程建筑工序繁多、工艺最为复杂的核心部分。“关羽是超越时空、受到历代人民尊崇的历史人物,他的忠义仁勇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袁旭伟说。

图为工人们正在制作盖房屋用的檩子。(资料图) 颜金梅 摄

图为工人们正在制作盖房屋用的檩子。(资料图) 颜金梅 摄

  “袁家村”项目借鉴陕西袁家村模式建造,同时融合河湟“非遗”文化要素,将海东市藏、土、汉、回、撒拉等18个民族典型的民风习俗、地方特色植入其中,使其成为海东“非遗”展演及传承的新亮点。

  也就是说,建成后的“袁家村”,将是一个浓缩版的河湟文化博物馆,游客不仅可以聆听到美妙动听的花儿演唱,观看到海东特有的土族轮子秋、土族婚礼、传统社火、皮影戏等特色民族演艺,还可以品尝到熬饭、焐洋芋、锟锅馍、酥油糌粑等传统美食,观赏到牛角弓、牛羊毛口袋、席草背斗等古老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

  “袁家村·河湟印象项目建成后,游客会在这里体验到融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休闲模式。目前,项目区规划了自驾车营区、房车营区、木屋营区、帐篷营区等不同风格的营地形式。”袁旭伟说。

  袁旭伟介绍,“袁家村”将通过构建三产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项目长久生命力,将成为“农业+旅游、就地城镇化、精准扶贫”的典范项目,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平台”和河湟文化、青海民俗文化、特色美食的展示地。(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