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大桥链接大湾区 效益万亿

网络 admin 2019-02-02 22:38  阅读量:14159   

   10月22日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在港珠澳大桥开通前夕,中国桥梁设计大师、港珠澳大桥设计师孟凡超在接受专访时表示,港珠澳大桥将促进三地融合发展,间接产生的GDP可能是几万亿元甚至十几万亿元,这远远不是投入的1000多亿元所能衡量的。

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接受专访。图片来源:香港《文汇报》 记者 马静/摄

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接受专访。图片来源:香港《文汇报》 记者 马静/摄

  据报道,从2004年最早进入港珠澳大桥前期可行性研究,孟凡超结缘大桥至今已经有15个年头。这座总投资高达上千亿元的超级工程未来效益,一直备受外界关注。孟凡超称:“港珠澳大桥就好像自己精心呵护了十几年的孩子,终于要大学毕业,正式走向社会,接受考验,服务国家和大众,心里还是很期待。”

  支撑大湾区发展 居民必受益

  孟凡超表示,港珠澳大桥的重大意义在于彻底改变大湾区、珠三角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及交通现状等,促使人们升级全新的生活模式和方式。未来港珠澳大桥在大湾区将发挥重要作用,促进三地融合发展,间接产生的GDP可能是几万亿元甚至十几万亿元,这远远不是投入的1000多亿元所能衡量的。

  他相信大桥启用后将不辱使命,通过粤港澳三地共同的协商,最大限度地发挥价值。对整个大湾区建设来说,大桥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支撑。未来生活在大湾区里面的民众,一定会享受到港珠澳大桥这个交通基础设施所带来的便利。

  眼光要长远 力戒重复建设

  孟凡超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人口总量或会达到2亿,意味着人口总量及经济总量比目前的三大世界级湾区都要更大。

  他说,要实现世界一流湾区目标,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内及珠江的八大入海口水系而言,现有交通通道数量及网络化还有较大差距,必须加快规划建设,而且必须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网络化要求进行建设,要立足于未来,要有超前的战略眼光,要力戒中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项目。

  今年强台风“山竹”风力高达17级,外界担忧港珠澳大桥的抗风能力。

  孟凡超透露,去年“天鸽”和今年“山竹”两次台风期间,都在大桥桥面上测风,“山竹”期间桥面风速不过每秒50米,而港珠澳大桥的设计是可以抵御每秒100米以上的风速,所以抗风能力是足够的。“关于台风,民众完全无须担心,安全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孟凡超自信而笃定。他还透露,大桥落成开通典礼之后,还将有2年试运营期,2年以后将是国家级的正式竣工验收,通过验收后才意味着整个工程全面结束。

  胸怀报国心 入行未停歇

  “明年我就要退休了,但是我肯定还会做好港珠澳大桥后边试运营2年的跟进工作。当然,还有国家几大通道的建设,如果需要,我一定也会参加。还有我正在进行的装备化钢结构桥梁通用图的研发....。。”谈及今后打算,孟凡超很显然并不想太早享受安逸的退休生活。其实,自1982年开始进入桥梁设计行业,他就一直从没停歇过。

  从业36年中,孟凡超经历了国家现代化交通体系从初级到高级的各个发展阶段,他直言国家给他们提供了最好的机遇,他先后参与和主持设计了20余座国内乃至世界先进桥梁。

  “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去发达国家考察,当时他们基本都完成了现代化交通体系建设,而我们刚提出改革开放,完全不可以相提并论。我当时就想,我们的国家也应该有这样的桥和路,也正是这样的经历刺激了我,我到现在都记得国家在90年代初发布第一期高速公路网规划时的兴奋,感谢国家给我们舞台。”孟凡超说,正是这样的情怀让他这36年足迹遍布祖国的江河湖海。

  孟凡超回忆,港珠澳大桥在设计过程中曾遭遇四个挑战,第一是施工技术的挑战,第二是环境保护的挑战,第三是施工安全的挑战,第四是建设管理的挑战。“也就是在当时,我提出了‘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的‘四化’概念和理念,如今看来,真的是天衣无缝地解决了我们所面临的挑战。”

  “四化”理念指路 收获数百专利

  孟凡超表示,在“四化”理念下,桥岛隧景观文化艺术、钢管复合桩基础、桥岛隧高精度装配化技术、120年耐久性技术、桥梁自动化巡检技术、深厚软基上快速筑岛技术、人工岛沉降控制技术、沉管隧道地基处理技术、沉管隧道制造与裂缝控制技术、桥岛隧施工装备技术等难题得以攻克,取得了几百项专利成果。在他看来,“四化”理念是整个大桥施工方案设计的主要亮点。

  截止至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寿命最长、钢结构最大、施工难度最大、沉管隧道最长、技术含量最高、科学专利和投资金额最多的跨海大桥。大桥工程的技术及设备规模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

  “港珠澳大桥的成功建设和高质量建设,为国内其他几个超级通道,比如琼州海峡信道、渤海湾跨海信道以及台湾海峡信道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孟凡超说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理念和宝贵经验,无疑会成为中国桥梁建设的方向和趋势。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