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每个孩子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写在2019年世界难民日之际

网络 林晓舟 2019-06-20 10:26  阅读量:16575   

  新华社北京6月19日电 特稿:愿每个孩子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写在2019年世界难民日之际

  新华社记者

  面对拍摄身份证明照片的镜头,在摄影师开导劝说下,扎因·拉菲亚勉强挤出一丝微笑,满是忧郁的小脸现出些许光亮。

  这是影片《何以为家》片末一幕,叙利亚小难民扎因的微笑——他在影片中唯一的一次微笑,让银幕前很多人落泪。

 

  《何以为家》讲述了避难邻国黎巴嫩的扎因和家人在贫民窟的苦苦挣扎。虽为影片,却取材于叙利亚内战的残酷现实。

  何以为家

  看过影片的很多人会惊叹于饰演扎因的小演员的演技,却不知道小演员就是扎因本人,一个生于2004年的叙利亚小难民。

  扎因的生活因这部《何以为家》发生变化,他和家人也得以移民挪威。然而,仍有千千万万小扎因在为“家”而颠沛流离。

  据联合国难民署在其官方网站公布的最新统计,全球范围内有7080万人被迫离开家园,其中包括4130万名境内流离失所者,2590万名难民以及350万名寻求庇护者。

  ——“我们正在见证着有记录以来最高的流离失所水平。”

  ——“每两秒钟就有一人因冲突或迫害而被迫流离失所。”

  ——“在2590万名难民中,超过半数的人年龄不足18岁。”

  来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相关报告则显示,全世界约有2800万名儿童因被卷入冲突而被迫离开家园,其中1700万人在其国内流离失所,1000万人成为难民,100万人正在寻求庇护。

  报告指出,被迫离开家园的儿童饱受冲突和暴力创伤,在逃亡途中又面临溺亡、拐卖、绑架、强暴甚至杀害等危险。远走他乡后,他们同样遭受排挤和歧视。

  “逃亡的路上,处处是死亡,你能闻到死亡的味道。”回忆七年前从叙利亚霍姆斯逃到黎巴嫩贝鲁特时的场景,50多岁的艾哈迈德·阿巴斯唏嘘不已,言语中流露出对当时情景的恐惧。

  带着一家人在贝鲁特东南郊一座小镇艰难度日的阿巴斯说,“我无时不想回到叙利亚……我不停问自己,为什么我是难民,为什么我们就是这样的命,为什么我们要逃出自己的国家?”

  “我想家,太想回去了……这么多年,我没有一天是开心的……”阿巴斯的女儿雅斯敏哭着说。七年来,她没有交过什么朋友,强烈的被疏离感令她脸上很难现出这个年龄应有的光彩。

  有家难归

  很多人,迫于战火或者危险而匆匆离开故土之际,会从家中带走一个物件——一把钥匙,一纸房契,一张照片……这样做,无非是要让自己心中存下一个希望:有朝一日,我要回家!

  90岁的苏莱曼·伊斯利曼·阿布·纳姆斯一直念念不忘约旦河西岸的老宅子。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后,他与家人扔下所有家产,拿着钥匙,跋涉三天三夜,进入加沙。

  71年过去,纳姆斯两脚从未迈出过加沙。如今,老人已经走不动了。他从抽屉里翻出那把钥匙说:“我经常反复跟孩子说起家乡,我要把家乡深深种在他们心里,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缘起中东战争的巴勒斯坦难民问题堪称“老大难”。仅在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注册的巴勒斯坦难民就多达540万人。由于涉及多方利益,问题至今看不到解决的希望。

  相比之下,叙利亚等国难民危机有可能随着形势好转而有所缓解。但是,如果不能处理好导致问题发生的多种因素,协调好来源国、过境国、接收国等多方利益,难民问题就难以得到妥善解决。

  以叙利亚为例,2011年内战爆发后,数百万人逃往黎巴嫩、土耳其、约旦等国及部分欧洲国家。作为邻国,400多万人口的黎巴嫩接收了100多万名叙利亚人。由此引发的后果是,黎巴嫩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进而导致失业率激增、贫困程度加剧、安全形势恶化。类似情况,在部分其他难民接收国都有不同程度体现。

  如今,尽管叙利亚局势出现一定程度好转,一些避难周边国家的叙利亚人开始陆续返乡,但是更多的人则因过于贫困或担心战火重燃而不愿回国。

  归家之钥

  巴勒斯坦老人纳姆斯把钥匙交给孩子,也许想要传递一种希望。但事实是,这种希望此刻并不现实——这把钥匙并不能帮助孩子们回到阔别的家乡,打开家门。

  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全球治理体系和多边机制受到冲击。如此形势下,那把事关个人、家庭、国家乃至人类未来的钥匙在哪里?

  难民问题不仅冲击着相关国家的政治秩序、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也威胁着地区乃至国际社会的和平、安全和发展,任何国家既不能置身事外、也无法独力应对,唯有依靠国际合作。

  首先,国际社会要在联合国框架下制定和实施全面系统的解决方案,充分发挥联合国难民署、国际移民组织等机构协调作用。其次,相关国家应在政策制定、社会保障等方面妥善安排,拓宽合法移民渠道,携手打击偷渡、人口贩运、恐怖主义等行为。

  更要看到,战乱冲突、贫穷落后是导致人们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最重要原因,实现和平、推动发展才是根本出路。国际社会应推动难民来源国各当事方通过对话解决争端,并帮助这些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妥善安排难民早日返回家园。

  难民问题是一场人道主义危机。那些在颠沛流离中遭受践踏的尊严、无助而逝的生命,一次次地拷问着人类社会的良知。

  艾兰·库尔迪,3岁叙利亚男孩,随父亲从土耳其偷渡希腊时不幸殒命地中海。孩子小小身体蜷伏沙滩的照片令人垂泪。

  是否还记得那个可爱的叙利亚失明女孩安萨姆?记得她与小伙伴们在大马士革近郊一片废墟上演唱的那首《心跳》?

  “在战火的摧残中,我们的伤口很深,

  我们虽是孩子,但是呼喊发自心底。

  我们想涂抹恐惧,用最响亮的声音,

  用呐喊,用歌声,带来改变。

  希望有人能够听到,

  我们想要童年再次回归。

  ……”

  愿每个孩子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执笔记者:蒋国鹏;参与记者:辛俭强、胡冠、闫珺岩、王雅晨、赵悦、李良勇)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