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尝试走出“现金社会”
日本尝试走出“现金社会”
东京成田机场内商家为外国游客提供丰富的支付方式。张冠楠摄/光明图片
现在中国老百姓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智能手机,但许多中国游客到日本却发现难以像中国那样方便地使用手机结算。在日本,许多人仍然在使用非智能手机,就连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近期在众议院预算委员会审议中也表示,他本人没有智能手机。
事实上,日本社会普遍对于中国的“无现金化”进程之快感到震惊。有日媒认为,中国以智能手机为基础,向客户提供各类新服务,其在服务数量和规模上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而在日本,因为没有普及手机应用服务,自然也不会像在中国那样十分便利地享受网络约车、共享单车、外卖快递等服务。
移动支付未能在日本快速普及原因多
如今在中国,通过手机等实现的移动支付已经成为“生活基础设施”,而这在作为发达国家的日本却还没有普及开来。据日本银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移动支付在日本的利用率仅为6%,而在中国已达到98.3%,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日本社会接受新事物的速度相对较慢,新技术、新做法并不容易顺利推广。一项新服务往往需要政府、企业等机构进行诸多烦琐复杂程序才会进行推广,效率低下并且很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卡在某一关。而移动支付在中国的发展流程则更加自然顺畅,这导致了诸如移动支付这样的创新服务在中日两国出现了不同的境遇。甚至有一种声音认为,日本在遭遇了“失去的20年”后,时至今日仍陷在泥潭之中无法自拔,而在日本原地踏步的时候,中国却在很多方面实现了“弯道超车”,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基于智能手机所提供的新服务模式就是最好的例子。
其次,日本民众十分看重个人隐私,不愿意将资产、个人信息等“透露”给一个未能充分得到信任的公司,并且对移动支付的安全性心存顾虑。因此,让日本民众透彻了解移动支付的安全保障性能,打消他们的疑虑,是推动移动支付在日本顺利发展的关键。
再次,现金支付观念在日本民众心中根深蒂固,智能手机在日本尚未完全普及。许多日本人对现金的依存度很高,以至于信用卡支付在日本也并没有完全普及。除了大型商场、连锁便利店、星级酒店之外,日本很大一部分店铺至今存在只接受纸币、不接受信用卡的情况。消费者进行现金消费,商家接受纸币支付,这在日本社会似乎达到了一种平衡状态。既然消费者不介意使用现金,那么大多数小本经营的商家也自然不会选择信用卡等支付方式,毕竟提供信用卡等支付方式需要商家向结算公司至少支付3.25%至6%左右的手续费。
最后,人口老龄化制约移动支付发展。由于日本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其带来的劳动力不足的客观情况直接限制了相关服务的发展。例如预定外卖服务,在中国人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轻松实现,但在日本即便推出了可提供相关订餐服务的软件,高额的劳动力成本却造成了“叫餐容易,送餐难”的情况。这也决定了日本移动支付的发展并不会如中国一样顺畅。
日本开始尝试“移动支付”
日媒报道称,中国依托智能手机的普及,发展了一套全新的“智能手机社会体系”,让所有人赞叹不已。面对这种大发展,日本企业必须找到应对策略,才能找到生机。甚至还有日媒认为,在面临变革的前夜,日本企业反应非常迟缓,创新技术和服务很落后,在人工智能方面也与其他先进国家拉开了越来越大的差距。而中国公司则抓住这一机遇,在日本实现了“抢滩登陆”。在东京,只要有中国游客的地方就可以看到支持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商家,这一方面为中国游客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日本商家使用移动支付的进程,让日本民众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其带来的便利。
实际上,日本也有自己的手机支付,但是因为种类十分繁杂,很难形成影响力。例如,提供通过二维码或条形码扫描支付的公司就有7家以上,且每家都有自身的特点——有的可以通过聊天软件汇款,有的可以通过手机支付打折,有的可以积累积分等。但这就要求日本民众必须在各家公司分别注册账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并没有带来便利。有日本网民对此表示,“很混乱,不知道该使用哪个好”。
安倍首相今年2月在东京一条商业街首次体验了无现金支付,并表示“因为没有智能手机,所以用iPad扫描二维码(付的钱)。这对于老年人来说也很简单”。据悉,在日本的移动支付服务领域,铁路运营商JR东日本的“Mobile Suica”和移动通信服务商NTT DoCoMo的“iD”等非接触式支付方式已先行一步,但是引入读取装置的费用负担较重,导致这种支付方式向中小型店铺的普及速度迟缓。于是出现了在中国等国得到普及的手机二维码或条形码支付,因为店铺方面也可以使用移动终端来应对移动支付,从而降低成本。
当前移动互联网大潮汹涌而来,日本专家分析认为,即使在偏爱现金结算的日本,随着消费者便利性的提高和店铺引进成本的下降,智能手机结算今后或许也将得到普及。
(本报东京3月11日 本报驻东京记者 张冠楠)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