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泪不等于好电影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截至19日,《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以下简称《比悲伤》)上映6天总票房已超5亿,单日票房超过漫威大片《惊奇队长》。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女性观众看该片哭倒一片的视频,与此同时,《比悲伤》豆瓣评分仅为5.0分。短评排在首位的是:“因为笑了而被旁边的观众歧视……”长评首位标题则是:《无病呻吟的悲伤》。这一幕,似曾相识:2017年票房黑马《前任3》也曾以豆瓣5.5分的低口碑斩获超15亿高票房。豆瓣评分更低的《比悲伤》被部分观众称为台版《前任3》。
《比悲伤》改编自权相佑、李宝英和李凡秀主演的同名韩国电影,原版在韩国上映时总票房人次只有79万人次,但豆瓣评分高达7.7分。当韩式催泪弹变成台式小清新后,故事延续“车祸、癌症、治不好”的“韩剧三件套”。在社交网络上,该片甚至掀起“看电影带纸巾”的话题,“催泪,好哭”卖点深入人心,又进一步加强对女性观众的心理暗示。有影院经理告诉笔者,电影结束后,不少场次都能见到年轻人抹着眼泪往外走。此外,抖音等短视频产品又进一步进行“情绪营销”,平台上各种与电影相关的催泪主题视频,还有人拍下电影结束后整排女观众都在哭泣的情景。
正在上映的新片中,口碑高于该片的正宗文艺片《过春天》和《阳台上》都并未赢得好票房。所以是内地观众欣赏水平不够吗?《比悲伤》去年年末在台湾上映时成为本土片票房冠军。影片在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上映后也迅速创下新纪录,成为三年来最卖座的台湾电影。对于某些观众来说,电影许多戏份都过于生硬刻板,对白不够自然、情感转变突兀;但对于泪点低的观众来说,有可能在这场声势浩大的社交浪潮中,还没真正看到影片就已提前被感动。电影或许并不是一部好电影,但却是合格的催泪弹。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