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读懂“智造之城”的“笨”功夫
新华社长沙5月21日电 题:读懂“智造之城”的“笨”功夫
新华社记者段羡菊、刘良恒
一个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城市,怎么能形成工程机械等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拿下全国省会城市总数第一的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专项项目?品读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长沙答卷”,这座“智造之城”所下的一番“笨”功夫,给人以良多启示。
产业培育要下久久为功的“笨”功夫。成功从无捷径可走。以三一、中联、山河智能等为代表的长沙工程机械产业历经30多年发展,才有了今天享誉中外的实力。这里面,既有企业自身的持久努力,也有当地通过建设产业链、推进协同创新、组织展会等手段的持续助力。发展产业,遵循经济规律办事,耐心“静待花开”,方为成功之法。如果急功近利、缺乏长性,结果往往是“看啥啥都好,干啥啥不灵”。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在客观分析和科学研判的基础上,认准的事情就应“咬定青山不放松”,驰而不息干下去,才能事有所成、业有所兴。
创新生态要下厚植土壤的“笨”功夫。创新动力不足,常常是因为创新资源分散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政府管理部门等不同主体,造成“合唱”难、合力弱。此外,营商环境、人才支撑等方面的欠账,也制约着创新动力生长。近年来,长沙通过引导整合科教资源、支持建立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稳定居住成本、实施人才奖补政策等诸多措施,厚植鼓励创新、吸引人才的土壤,营造出各创新主体能够共享、多赢、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林茂鸟有归,水深鱼知聚”的生动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创新发展要下补齐短板的“笨”功夫。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木板。目前,长沙工程机械产业出产的挖掘机、混凝土泵车等市场占有率居世界前列,但液压、高端控制器等关键零配件,相当一部分还依赖进口。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长沙制造业已经瞄准缺核心技术、缺高端人才、缺高端装备等“卡脖子”问题,把资源、政策和人才往关键处汇聚,形成补齐短板的强大合力。补短板、强弱项,等不得也急不得,唯有横下一条心、全力抓创新,才能闯出一条新路,牢牢把握主动权。
欲成“智”者,先下“笨”功。经济转型升级也好,产业迈向高端也罢,推动高质量发展要下足“笨”的功夫。这是智者的选择,更是制胜的秘诀。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