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卫:大运河特色小镇是传承文化遗产的活体
5月24日,十三届全国政协第二十三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在京召开。专家学者围绕大运河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沿线地区古镇古村保护、文化与旅游融合、促进运河文明中外交流等建言资政。从五届全国政协开始,一直以来,全国政协与大运河的保护利用保持着很深厚的情缘。积极推动大运河申遗和保护,凝聚了许多政协委员的心血和智慧。
全国政协常委,杭州师范大学原校长杜卫在双周协商座谈会这样说——
“我一直在想,怎样能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三项工作做好。在调研过程当中我发现,要把这三者是统一的有机体,但首先要保护好,传承好,才可能利用好。如果纯粹是利用,很可能是破坏了也利用不了。”
“在浙江,大运河的沿岸建了70多个特色小镇。这些特色小镇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征,它是文旅融合的,是传承文化遗产的活体。所谓活体就是保留了一部分运河沿岸的生活方式。比如说绍兴黄酒小镇,湖州一带的丝绸小镇,还有湖笔小镇等,人们围绕着这些特色的产品,形成了一个小小的产业群,在小镇,周末常常见到许多游客在品尝小时候吃过的手工制食品。”
在杜卫看来,手工非常重要,“我特别强调手工,因为手工做的本身就是一个活体传承、活化传承的过程。由于手工制作,生态保护得很好,文化又得到了传承。浙江因地制宜,根据自己的特点打造特色小镇,这可能是一条很好的路子。”
对于文化带的建设,杜卫认为生活方式的还原和保护非常重要。 “我原来想得很简单,认为文化就是运河边上的漕运文化、交通文化等,但是调研之后才发现,最重要的是生活方式。因为只有生活方式,才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东西。我们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根本点就是生活方式不一样。保护住这种生活方式,对我是一个极大的启示。”
杜卫认为,文旅融合的传承一定要和生态相结合,“它的生活方式是和生态结合在一起的。工业化的发展对生态是有可能造成破坏。而手工业对生态的破坏相对要少很多。因此,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就是运河保护,说起来是文化带建设,但事实上,当生态、产业有机融合在一起,这个保护、传承和利用,才是最好的。”
“现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也慢慢开始深入人心了。不搞大开发,一定要做大保护。对文化建设来说,保护一定是第一位的。因为没有保护,接下来什么都没有了。没有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什么呢?”
“天人合一既是一个哲学观念,同时也是非常具体的人和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写照。人离不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也离不开人。所以,我们要把自然环境保护好,我们的文化才能保护好,这是一个有机辩证的关系。” 杜卫说。(整理 宋子节)
(责编:马昌、曹昆)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