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不移,担起自主创新重任
追求卓越的科技工作者都是相似的,尽管他们的领域各不相同。他们的价值理念是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他们的底色是追求真理、勇攀高峰,他们的目标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破解创新发展难题。项目成果或许会因时间推移而被淡忘,这些品质和精神将永远闪耀。
砥砺前行,打造“中国名片”
今年9月,长江上首座双层公路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将建成通车。大桥主跨达1700米,创造了双层悬索桥跨度新纪录。它的设计者是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的副总工程师徐恭义。
杨泗港长江大桥是徐恭义设计的众多精品之一。30多年来,他参与和主持汕头海湾大桥、西陵长江大桥、澳门西湾大桥和东莞东江大桥等桥梁的建设,刷新了多项桥梁建设的世界纪录,是我国大跨度悬索桥技术迈入世界先进水平的主力开创者和推动者。
去年,徐恭义获得国际桥梁工程界大奖——约翰·罗布林终身成就奖。这是中国人首次获此殊荣。
我国桥梁建设事业今非昔比,桥梁技术令世界同行瞩目。每完成一个工程,徐恭义总要思考:如果多付出一点、再认真一点,会不会造出更好的桥?带着“建造留存永世的桥梁”的理想,他砥砺前行。
与桥梁一样,第三代核电也是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作为“华龙一号”的总设计师,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邢继是我国核电水平步入世界前列的见证者和领导者。
邢继几乎参与了近30年我国所有的核电站建设,许多重要的工程都凝结着他的心血。邢继还担任过大亚湾核电工程、岭澳二期核电工程、秦山二期核电工程等的总设计师,主持策划了两代改进型核电站设计的标准化工作。
从无到有,我国核电事业成就举世瞩目,但长期在核电建设一线的邢继却十分清醒,他认为:我国必须打造具有自主品牌的核电技术,只有原创与突破,才能让中国制造走得更远。
“华龙一号”的设计和建设非常复杂,邢继带领团队,对标世界顶尖水平,画了超过10万张设计图纸,对引进的第三代核电先进设计理念充分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了属于中国自己的全套核电技术。
目前,“华龙一号”已进入国内、国外示范工程实施阶段,这不仅意味着我国核电水平进入第一阵营,更带动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走向世界。
攻坚克难,不畏艰辛付出
任何一项大工程的建设,都离不开科研人员的默默付出。
达苏水电站是巴基斯坦技术难度最大、总装机容量和总投资最大的项目之一,能够有效改善当地电力短缺状况。为解决达苏水电站图纸批复问题,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杨海燕跨越近300公里的崎岖山路,深入施工现场,与业主工程师对接。
在杨海燕的工作生涯中,这样的行程算是轻松的。随着我国水电工程走出去步伐加快,自2003年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杨海燕每年在海外工程一线的时间超过200天。水电站选址地区通常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工作生活条件艰苦。为到现场指导,她曾多次穿越非洲的原始森林,在南亚野外丛林露营,甚至在一些安全形势严峻的国家经历生死考验。
扎根海外水利工程一线16年,杨海燕带领团队克服困难,推动中国水电技术标准走向世界,彰显了中国工程师的风采,被誉为绽放在“一带一路”上的“水电玫瑰”。
从“和谐号”到“复兴号”,中国高铁动车组从“跟跑”走向“领跑”,这一蝶变的背后,同样有一位铿锵玫瑰——中国高铁装备行业唯一的女总工程师,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梁建英。
#p#分页标题#e#高速动车组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每列动车组上的零部件就超过50万个,需要分析的试验电子数据记录达数百兆。攻克每一道技术难关,完成每一项设计方案都是一场硬仗。攻关的1000多个日夜里,梁建英几乎每天“早八晚九”地工作。
“科研就像跳高,跳过一个高度,还有新的高度等着你。”梁建英说。2013年,“复兴号”动车组项目启动,梁建英团队再担重任。“复兴号”样车下线后,她带领团队跟车试验,团队每天凌晨4点开始准备,白天跟车试验10多个小时后,连夜整理当天试验数据,制订第二天的方案,每天休息时间不超过4小时。整整一年半,研发团队做了2300多项线路试验,跟车试验里程超过61万公里,相当于绕着地球赤道跑了15圈。
无论是运营速度,还是在安全性、舒适性、节能降耗等主要技术指标上,“复兴号”在全球都首屈一指。谈到这些,梁建英无比自豪。
探索前沿,传承创新基因
风云变幻,继往开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演进,人工智能成为科技界和产业界瞩目的焦点。在这一前沿领域,我国创新成就同样闪耀,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云霁就是这一领域的探路者。
芯片是人工智能的底层核心关键技术。2014年,由仅31岁的陈云霁负责的“一种小尺度的高吞吐率机器学习加速器”论文,获得当年在美国盐湖城召开的国际体系结构支持、编程语言和操作系统国际会议的最佳论文奖。
不满足于只写论文,陈云霁带领团队研制了深度学习处理器芯片寒武纪,其智能处理能效是传统芯片的近百倍。根据这一成果,孵化了寒武纪公司。
“每个时代都有核心的物质载体,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是蒸汽机,信息时代是通用中央处理器,智能时代则呼唤人工智能芯片。”陈云霁说。如今,寒武纪芯片已经应用在华为数千万台手机中,支撑实时、高效地完成语音识别、机器视觉、图像搜索等关键智能应用。
不久前,北京市发布了海淀区“城市大脑”建设成果。寒武纪作为首批联盟企业加入,为“城市大脑”装上智能“芯”,对海淀区进行全感知、全互联、全分析、全响应、全应用,在搭建城市生态上又迈出了一步。
陈云霁认为,智能时代给了我们机会,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商业上,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这条路没有捷径,想要抓住机会,必须下一番苦功夫。
《 人民日报 》( 2019年08月06日 07 版)
(责编:冯粒、袁勃)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