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人才队伍实现持续发展(一线视角·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11))
在新疆和田打车,只要你说去“嘉兴”,司机师傅一定会把你送到“嘉兴幼儿园”。
这所幼儿园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它既是一所幼儿园,为和田孩子的成长开启了一扇多彩的窗;又像一所培训学校,为和田幼儿教育发展蹚出了一条路。浙江嘉兴市虽然在2010年调整援疆对象后不再对口帮扶和田,但却始终没有停止对和田教育特别是嘉兴幼儿园的援助支持。12年间,嘉兴幼儿园每年都会选派教师前往嘉兴教育学院参加培训,许多教师都已经成长为园长或教育部门的管理者,带动和田地区幼教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自2010年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启动以来,来自19个省市的援疆干部人才队伍在天山南北的各行各业、角角落落都留下了足迹、流下了汗水、写下了牵挂。但是,对口支援有时间期限,阶段性任务完成后如何让后续工作久久为功?如何确保援助方和受援方的情感纽带不因工作更迭而削弱?在和田采访期间,笔者发现,传好手中的“接力棒”,成了不少地方开展援疆工作的思考主题和探索方向。
建立制度规范、抓好“软件建设”,是对口援疆工作在硬件建设之外所着重努力的方向。在墨玉县墨玉老城,干净整齐的街道,独具特色的二层小楼,让人很难想象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由杨柳枝与泥巴搭建起来的棚户区。墨玉老城改造作为由北京投资、北京设计团队设计的民生工程,是一个典型的“交支票”工程。过去的“交钥匙”工程,钱由自己掏、项目由自己建。如今,越来越多的“交支票”工程涌现出来,直接把工程所需款项打给受援方,然后剩下的工程建设由受援方组织完成。这种转变背后,主要得益于援建方在长期工作中建起了务实有效的制度规范,帮助地方团队快速积累了人才和经验。靠着制度引领和业务传承,新疆本地人才队伍逐渐壮大起来,为新疆发展提供了持久保障。
以人才援疆为抓手,培养带动本地人才队伍,是一条重要经验。比如在医疗领域,当地医生在援疆医生的指导下,已经能够独立开展具有相当难度的多项手术,造福了众多患病群众。无论是日常工作中的传帮带,还是定期定领域开展的专题培训、异地交流活动,越来越多的本地人才掌握了经验技巧、弥补了当地空白、提升了工作质量,成为牢牢扎根在新疆的“不倒胡杨”。
系紧情感纽带,搭建永不断线的交流交往交融之桥,也是对口援疆“软件建设”的题中之义。如今,无论是政府组织的交往活动,还是机构间形成的交流机制,乃至两地群众间的自发交往,都将援助地与受援地紧紧连在一起。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情感纽带,让援疆工作不再限于一时一地,催生出永续发展的精神动力。
对口援疆,改变了天山南北的发展面貌,密切了党和群众血肉联系。展望未来,壮大新疆人才队伍,新疆的发展必将再创更大辉煌。
(作者为本报总编室记者)
《 人民日报 》( 2019年08月15日 05 版)
(责编:马昌、曹昆)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