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是个好地方

网络 林晓舟 2019-08-16 12:31  阅读量:11397   

新疆是个好地方

 

  图①:阿克苏地区柯柯牙绿化工程。
  韩 亮摄
  图②:游客在喀什老城“古丽的家”游玩。
  朱明俊摄
  图③:游客在霍城县清水河镇薰衣草庄园游玩。
  李 博摄
  图④:冬季的赛里木湖。
  资料图片

 

  赛里木湖——

  天蓝水清颜值高

  本报记者 李亚楠

  “这里的全鱼宴太好吃了!”来自北京的游客姜子敏对赛里木湖的高白鲑赞不绝口。

  “在赛里木湖这样纯净的水里才能长出高品质的高白鲑。”赛里木湖管委会主任刘庆介绍,1998年俄罗斯向中国提供高白鲑、凹目白鲑发眼卵各100万粒,经孵化共获仔鱼128万尾,其中有90%的鱼苗投放到赛里木湖。2005年,这里出产的高白鲑远销芬兰,成为新疆首批进入欧盟国家的水产品。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的赛里木湖湖水透明度12米以上。近年来,随着新疆旅游业快速发展,赛里木湖景区游客接待量不断增多,景区生态环境保护面临不小压力。

  赛里木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先后投入10亿元,实施核心区42.5万亩草场禁牧,环湖修复草场5万亩,对所有裸露土地进行绿化,垃圾污水全部运出湖域集中处理等措施,促使赛里木湖“还其自然”。景区内全面推行清洁动力,区间车、帆船、渔业公司捕捞船只全部使用电动力。

  去年实行河湖长制以来,赛里木湖环境治理效果明显,湖体水质升为二类。湖域草原全面恢复,草场植被覆盖率近100%。

  天变蓝、水变清、草变绿,随着一系列生态保护举措的实施,赛里木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颜值”,实现了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

  “蓝色的湖水里,美丽的白天鹅游来游去,真希望能天天看到这样的美景。”姜子敏说。

  “赛里木湖的天鹅逐年增多,它们在春夏秋三季,三五成群地聚集在赛里木湖生活,说明赛里木湖的生态环境变好,这些美丽的天鹅停下了脚步,愿意在这里安家。”刘庆说,好的环境也让景区旅游门票收入和旅游消费均明显增长。

 

  柯柯牙——

  荒漠戈壁变绿海

  本报记者 韩立群

  新疆南部大多是沙漠、戈壁、山岭。而柯柯牙这片位于天山南麓的绿洲,则是一处生态建设的奇迹。它位于阿克苏市东北部,曾是一片亘古荒原,沟壑纵横,盐碱茫茫,寸草不生。影响城区人民生活的风沙主要来自这里。

  “小时候经常刮沙尘暴,霎时天就黑了,树都能被刮倒,人根本不敢出门。”56岁的柯柯牙防护林管理站职工麦麦提依明·阿木提说。

  “植树造林,让这片土地绿起来。”阿克苏地委、行署提出了工作目标。1986年,各族干部群众、驻地官兵在柯柯牙开始义务植树、绿化家园。

  7月骄阳似火,人们顶着烈日、挥汗如雨,修成一条长16.8公里,配有505座桥、涵、闸等水利设施的防渗干渠,比原计划半年的工期提前了整整两个月。

  时任地区林业处处长毕可显领着几个技术员在实验林工地一住就是半个月,起早贪黑取回了58个土壤剖面做精细的理化分析,制定了详细施工方案。

  管理站32名职工都住在工地,每天天刚亮就干起来,天黑透了才收工。几天下来,每个人手上都有了血泡,却没一个人抱怨。大家心里憋着一股劲:一定要把树种活。

  1987年的春天,柯柯牙出现了一抹绿色,树木成活率达87.3%。此后,去柯柯牙植树造林成为每个阿克苏人的自觉。而今,这片绿洲已达115.3万亩,成为集生态林、经济林于一体的“绿色长城”。

#p#分页标题#e#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工程从一开始就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在杨树、胡杨、沙枣树组成的防风墙之后,种下了苹果、红枣、核桃等经济林。33年的接续奋斗,这里地绿了,天蓝了,雨多了,生态好了,老百姓腰包也鼓了。

 

  喀什老城——

  歌舞欢腾游兴浓

  本报记者 胡仁巴

  “这里既能感受到当地居民的热情好客,又能领略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江苏南京游客刘俊宇和伙伴们聚在喀什古城阿热亚路的“古丽的家”旅游家访院内。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盛夏,这处旅游家访院瓜果飘香,歌舞欢腾。几棵枝繁叶茂的无花果树根植于庭院中央,色彩艳丽的艾德莱斯绸点缀整个院落。

  小院主人是生长于斯、身材高挑、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姑娘沙拉麦提古丽·卡日。她曾在老城景区当过9年讲解员,在她的记忆中,喀什是古丝绸之路上独具风格的千年古城。

  2008年,喀什市老城区保护综合治理项目正式启动,2015年完成对其核心区改造治理项目,同年7月这里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老城经过‘修旧如旧’改造后,传承了当地民俗文化,特色街巷令人流连忘返。这让我对家乡旅游业前景充满希望。”2017年3月,在西安旅游学院进修回来的沙拉麦提古丽·卡日在距离自家老屋50米处开了这家家访点。

  如今,游客走在修葺一新的喀什古城街道上,徜徉在帽子巴扎、花盆巴扎、乐器巴扎后,被姑娘们跳起的麦西来甫舞蹈所吸引。步入“古丽的家”院门,就走进了古城居民的日常居家生活中……

  在这里,游客不仅能参观维吾尔族家居摆设,还可在院内纳凉,欣赏歌舞表演,尽享瓜果、茶饮和小吃。出门沿着老城巷道边走边逛,还能领略古城的“西域丝路记忆”。

  “开业初,我们只经营挂毯、围巾等维吾尔族特色产品,后来游客经常询问吃饭、喝茶、欣赏歌舞的地方,我便聘请了民间艺人和周围邻居的姑娘小伙子们专门为游客表演歌舞,让游客更好体验当地文化生活。”沙拉麦提古丽·卡日说。

  “在旅游旺季,每日游客量能突破1000人次。这里还聘请了18名员工。”沙拉麦提古丽·卡日说,她希望让游客近距离感受喀什,了解新疆。

 

  可可托海——

  矿山公园放光芒

  本报记者 胡仁巴

  近期,群雕“矿山魂”在阿尔泰山脚下可可托海国家矿山公园文化广场正式落成。

  飘扬的党旗、采矿的工人、手握绘图的工程师、雪中奋蹄前行的马爬犁等雕像组成的这座群雕,生动再现了上世纪50年代初,4万多名各族职工群众创办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的历史画面。

  “站在这座长11.5米、宽4.5米、高8.5米的群雕前,我仿佛再次看到父辈们迎难而上、同心协力、为国分忧的感人场面!”可可托海国家矿山公园景区运营部经理谭胜利说。

  过去,可可托海矿区基础设施较差,半个多世纪的高强度开采更积累了不少生态问题。这促使可可托海人思考:如何恢复、再造绿水青山?

  2013年,可可托海矿区被国家确定为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试点,建设生态治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六大类50项工程。此后,这里的植被愈加茂盛、危房旧房被彻底改造、公路四通八达……昔日陈旧的城区焕然一新,群山重新焕发“绿水青山”的本色。

  当地还物尽其用,将三号矿脉尾矿堆改造成游客广场和接待中心,妥善保护利用三号矿坑、地质陈列馆,打造文旅产业“金山银山”。去年,三号矿坑被列入国家工业遗产名单。

#p#分页标题#e#

  可可托海矿区企业积极转型,成立旅游公司,把矿山改造为旅游景点,重点开发工业遗迹旅游和红色旅游,让“矿三代”谭胜利和他的工友们成功转型为旅游讲解员、厨师和部门经理等。

  “当年的矿洞已变为探险者的乐园,选矿厂成为红色教育基地,通行矿车的老木桥迎来众多摄影爱好者。”谭胜利说,在著名的三号矿脉前,他一遍遍为游客动情讲述第一代矿工顶着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天气,在露天矿山手选矿石、肩挑背扛的创业故事。

  “矿脉虽然停了,但父辈们艰苦创业的可贵精神不会消失!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一条主线,那就是把老一辈可可托海人的故事讲给各地游客听,把可可托海精神传承下去。”谭胜利说。目前,景区每日平均接待游客量已达到13830人次,收入1521.3万元。

 

  霍城县——

  薰衣草美引客来

  本报记者 杨明方 阿尔达克

  “游客来我家住民宿,可品尝特色美食,在观景台上休闲纳凉,远观天山雪峰,近赏万亩花海,感受薰衣草芳香气息。”老穆咂了一口盖碗茶,“现在新疆游客越来越多,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真香!”

  老穆名叫穆忠军,今年54岁,住在伊犁霍城县芦草沟镇四宫村,离果子沟不远,前些年他一直在外打工。

  “惠远古城,芳香霍城”。近年来,霍城县大力发展旅游业,鼓励部分乡镇种植薰衣草,每年举办“薰衣草节”,游客纷至沓来。四宫村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带领村民连片种植万亩薰衣草,外出学习精油提炼和产品深加工,动员帮扶村民大力发展旅游民宿、餐饮、特色薰衣草产品。

  干部引路,群众致富。没等村干部上门做工作,老穆就主动干了起来。他把自家的几亩地按村里统一安排种上薰衣草。他家上下两层的院落,楼下打造成餐馆,8张桌子能同时接待30多人;楼上两间客房,铺成大炕,用作住宿接待;旁边的观景平台,铺上了新地毯,摆了几把藤椅和桌子。自家小院里翻了土,种上各类时令蔬菜。在院子的角落,还养了30多只土鸡、40多只兔子。

  “一个好汉三个帮”,老穆让远在乌鲁木齐打工的两个儿子回来“挑大梁”。去年冬天,大儿子报了厨师培训班学习厨艺。“这不,不到一周,光是餐饮收入就一万元出头了。”老穆开心地说。

  割了一束地里的薰衣草递过来,老穆算了一笔账:院前5亩薰衣草,进入第三年丰产期,纯收入两万元;离家不远的三亩地,种薰衣草刚两年,每年收入7000元。家里两间民宿,旅游旺季四五个月,住宿收入三四万元。另外加上餐饮这一块,全家年收入不下10万元。

  目前,老穆只有两间客房能接待住宿,有时客人来多了住不下,还要推荐到别家住。“我琢磨着,把靠路边这两间房也收拾改造一下,秋天就动工干。”

  四宫村党支部书记潘林介绍,目前,四宫村有接待能力的民宿8家,还有30户民宿正在施工中。通过薰衣草景区辐射薰衣草观光、家庭种植、精油提炼、产品包装等,不仅让四宫村村民鼓了腰包,还解决了周边乡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目前,四宫村村民依托薰衣草种植及旅游附属产业,人均年收入高出全县人均收入4000元以上。

  版式设计:沈亦伶


  《 人民日报 》( 2019年08月16日 13 版)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