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全面小康致力共同富裕
2018年,江苏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8万元,成为全面小康当之无愧的探路者。
“百姓富”,富在哪里?
“富”在居住条件的着力改善。正在全面推进的苏北农房改造,让群众“愿意搬、放心搬,稳得住、能致富”。
“富”在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去年江苏城镇新增就业153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72万元和2.08万元。
“富”在教育水平的持续提高。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不断增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加强。
“富”在医疗服务的全面提升。“健康江苏”建设试点深入开展,实现了“过去看病往外走,现在就在家门口”。
鱼米之乡展新颜,而今迈步从头越。
有机农业助脱贫
本报记者 何 聪 姚雪青
盛夏时节,镇江句容市戴庄村的连片农田里,250亩越光有机再生稻郁郁葱葱。“这是江苏首次大面积推广种植有机再生双季稻。只要播种一次,收割稻穗后让稻梗继续生长,秋季能再次收获。”村民们喜滋滋:成本大幅压缩、产量提高不少,售价降低后销路一下就打开了。
在过去,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该村老书记李家斌回忆,过去,村子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种田往往只能看天收,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村集体收入负债80万元,干部发工资都是打白条。
转折在2002年到来。刚从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上退休的赵亚夫来到这里,提出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有机农业的设想,推广种植有机越光稻、有机桃,“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
有机桃口感好、销得快,价格一年比一年高,越光稻的价格也比普通大米高了几倍。看到了甜头,村民们纷纷效仿。2005年,种有机稻、桃的农户达150多户。2006年,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资金短缺,合作社农业生产资料先使用后结账;不懂技术,合作社指导;不会销售,合作社代销;缺劳力,合作社农机服务站提供服务。眼下,戴庄村务农村民全部加入了合作社,2018年人均纯收入2.7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05万元,集体固定资产1000余万元。
村子不仅发展了生态农业新技术,还修复保护了农业生态系统。从山上到山下,已形成丰富多彩的丘陵山区小流域,正在形成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生态有机农业得以长效可持续发展,真切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回乡创业闯市场
本报记者 尹晓宇
《 人民日报 》( 2019年08月29日 12 版)
1500多平方米的仓库里堆满了各种教学仪器,试管、天平、酒精灯……林林总总有800多种,这些实验器材就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
吉小燕的店专营教学仪器,从2009年在电商平台开店以来,目前已经拥有40家供货商,去年的销售额有1300多万元。不少产品开始进入国家级实验室,一些产品出口到东南亚地区。
在泰州市寺巷街道屠桥社区,像吉小燕一样做教学仪器电商的已经占到社区人口的一半,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销售模式。去年,总销售额近2亿元,占据京东、淘宝、天猫同类产品80%以上的份额。
屠桥社区上世纪80年代就有做实验用玻璃器皿的产业,不少村民做的就是销售员。“最早,淘宝都没有教学仪器这个类目,那时,快递公司不到村里来收,只能每天运到镇上发货。”作为村里第一家电商,她的成功吸引了不少村民创业,经常有村民到她家里取经。为了提升村民的开店能力,泰州人社部门主动开展培训,并组织优秀学员赴清华大学开展创业育苗特训。
#p#分页标题#e#这几年,村里的大学生也都陆续回乡创业,外出打工的人少了,上了年纪的老人也能通过包装货品获得收入,还带动了周边社区600多名村民就业。目前,屠桥社区正在筹建电子商务产业园,建成后将为电商产业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支撑。
乡村振兴,离不开返乡创业带动;富民增收,离不开创业载体支撑。目前,泰州已经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站点900多个,电商园区10个,拥有淘宝等网店微店近万家,吸纳电商及关联产业从业人员约8万人。
乡村小学换新颜
本报记者 申 琳
“桑桑、纸月、秃鹤们已经老去,可青青校园里,仿佛还回荡着当年少年们的欢笑……”这里是盐城市盐都区周伙小学的旧址,小说《草房子》里油麻地小学的原型。
1958年,老校长曹桂生创办了这所乡村小学。设施简陋,教室是祠堂改的,课桌是泥巴垒的。老校长带着师生种上成排的梧桐、杨柳,挖出几方池塘种藕、养鱼……师生们的自力更生带来了美,也带来了课桌、乒乓球台、篮球架甚至演出用的洋鼓洋号。那时候,学校每年都会有几个学生考上中师、中专,走进城市生活。
2003年,只剩下三四十名学生的周伙小学被撤并,新学校是两公里外的中兴实验学校。
38岁的李伟,在周伙读小学、在中兴读初中,8年前又把儿子送进了中兴的校园。“我们在城里也买了房子,但也愿意让孩子在这里读书。”李伟说,虽然是乡村学校,中兴实验学校的教学条件却并不差,理化生实验室、科学实验室、音乐舞蹈美术教室都齐全。李伟尤其看重的,是这所学校教师的敬业精神,课余和晚自习时间,总有老师在这里认真辅导功课。
在中兴,校园虽是新的,优良的传统依然深厚。校长张勇介绍,学校每年初中毕业生有100人左右,其中七成以上都能升入普通高中,四星级高中的录取率也稳定在三成左右。
盐都区教育局长熊新华介绍,全区现有公办中小学39所,其中农村义务教育学校28所,近年来依照乡村振兴战略,盐都区努力实现城乡学校“三个一样”:办学条件一样好、教学质量一样好、教育经费一样多。
基层医院大变样
本报记者 姚雪青
64岁的祁梅川,是拄着拐杖自己走到刘老庄中心卫生院的,她脑出血的后遗症,已日益减轻。
两年前,她因高血压突发脑出血,住进一家大医院,昏迷了15天,家人觉得治疗无望,费用巨大,只得将她拉回乡镇卫生院。在这里,她没有被放弃,经过精心治疗终于苏醒,后来渐渐能下地走动,生活也能自理了……
这样的经历,不要说祁大娘一家人直呼“奇迹”,即便是大内科主任徐祥喜也坦言,在多年前根本不可能。2004年他刚来工作时,医院只有2排瓦房、2张病床、7个医护人员,除了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三大件”,只有一台上世纪70年代水平的X光机,几乎没有患者来看病,最少的一天门诊费仅5元。这在淮安市淮阴区的乡镇卫生院并非个例。
2010年,新医改启动。为化解医疗资源稀缺且城乡分布不均的问题,该区补齐基层医疗机构硬件短板,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同时突破身份限制,改善工资待遇,建立按工作业绩取酬的绩效分配机制,让基层医院收得了病人、留得下人才,形成医改强基层的“淮阴经验”。
刘老庄卫生院如今已是大变样。去年,卫生院门急诊71978人次,住院病人6954人次,收入3200余万元。该院还加入了淮阴人民医院医疗集团,并创成“全国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
刘老庄中心卫生院的变身,是淮安基层卫生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当地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去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启动“社区医院”试点工作,全省2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批升级为社区医院。淮安已有3个县(区)、5个基层卫生机构被确定为2019年社区医院建设试点县(区)、试点单位。
新家园里新生活
本报记者 何 聪 姚雪青
#p#分页标题#e#二层小楼美观敞亮,卫生室、幼儿园、健身设施等一应俱全,门口的公交车沿着柏油马路一直通到市中心。今年69岁的张训连搬进新家快一年了,还感到有点不真实:“这真是人间仙境一样啊!”
在宿迁市宿豫区朱瓦村生活了大半辈子,张大爷忘不了住了42年的老房子——三间小瓦房、两个烧锅屋,撑起了四口之家。和很多苏北农村一样,这一带交通闭塞、产业传统、空心化严重,住房也基本建于上世纪80年代前。2016年,该区从朱瓦村等特色村起步,通过资源整合和设施配套来促进乡村振兴。2018年9月,江苏实施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的工作,计划3年内改善30万户农村住房条件。政策叠加优势下,去年朱瓦村启动整村搬迁和“杉荷园”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杉荷园社区党委书记陈先扬介绍,2017年以来进行整村土地流转,新增1857亩地栽种果树等,又引进和培育种植大户和专业团队。村集体经济从2017年的48.89万元增长到去年的91.45万元,并带动了数十户低保户通过“参股、参管、参劳”实现增收。
“以前种地每年收入5000元就不得了。”张大爷算了一笔账,现在,12亩地按每亩1200元流转,每年就有1.4万元;平时到果园做管护工作,每月收入2000元,多年的贫困户终于在两年前“摘帽”了。
同是第一批签约搬迁的社区老党员朱勤秀介绍,从房型面积到兜底政策,都由支部提议、两委商议、党员审议、群众决议,搬迁富民这条路子得到了群众支持。
目前,宿迁全市已累计搬迁改善7.5万户,开工建设项目106个;年底前将累计开工157个,新建住房10万套左右。等待他们的,不仅有崭新的家园、美丽的环境,还有便利的生活、增收的机遇。
图片说明:
图①:宿迁市泗洪县峰山乡麦浪滚滚。
张连华摄
图②: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
汤 毅摄
图③:宿迁市泗洪县邓庄田野。
张连华摄
图④:镇江句容市戴庄村有机农业产业圈。
资料图片
图⑤:淮安市洪泽湖古堰景区。
陈 凯摄
版式设计:张丹峰
《 人民日报 》( 2019年08月29日 12 版)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