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学回归安静让人才回归学术
“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搞清楚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是什么。对标哈佛、剑桥、东京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我们会发现,它们都有如下特征:一流人才的汇聚地,一流人才的诞生地,一流成果的产出地。”8月27日上午的全国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八次会议第五专题第一小组讨论现场,刘忠范常委这样讲述他心目中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有的样子。
“再看看我国的高校,普遍存在‘五化’现象,严重制约了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步伐。”
刘忠范所说的“五化”,指的是“数字化”的评价机制、过度市场化的管理、人才评价的“帽子”化、办学目标的同质化和过度行政化干预。其中多项直指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及大学本身的评价制度。
“评价高校按大学排名、论文发表,经费申请、人才头衔都拿统计数据来说事,直接后果是大学争相扩大规模,扩大分母,进行简单粗暴的数字化竞争。”
“从国家级头衔到地域性头衔到部门式头衔,各种人才‘帽子’几百个,从‘优青’到两院院士,人们在终其一生追‘帽子’、爬‘梯子’。因为‘帽子’意味着地位,更意味着物质利益。这种人才评价体系严重背离了科学精神。”
“在‘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和同一个‘指挥棒’下,大学都在拼文章、拼排名,下血本拉人挖人,造成教师工资待遇的巨大差异,教授之间的工资差几倍很正常,差别仅仅是因为‘帽子’或者是不是有出国背景,带来教师队伍深层次上的不和谐因素。”
在这一点上,黄震常委也深有感触。“我有两个学生,一个是在国内本硕连读,一个是在英国直接读了博士,两个人在高校的待遇天壤之别。我们不能搞唯出身论,应该以能力和贡献为评价导向。”
卢柯常委也十分关注课研评价体系问题。在他看来,我国的课研评价体系存在标准单一、受利益驱动过大、数量和门类过多等问题。
“科学研究的类别很多,不同的学科之间,成果表现形式差异也非常大,用‘一把尺子’很难衡量各种类别的研究,必须做出改变。”卢柯表示。
科研评价受利益驱动过大也是卢柯十分担心的事情。“几年一次的各种评估,对个人和学校来讲都意味着巨大的利益,任何一个评价一旦过度地被利益驱动,就容易‘跑偏’。评价数量和门类过多也会让受评者疲于应付,本末倒置。”
他认为,人才评价应该去功利化。“奖励归奖励,荣誉归荣誉,但不要赋予其他太多的利益,如果利益附加太多,事情就变味了。”
刘忠范则十分强调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初心。“大学的初心是什么?我觉得应该回归大学的自然属性,改变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育,重实用轻学术的功利化办学思想,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任务,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
这一观点得到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徐青森的赞同。
“深化评价制度改革,实现内涵式发展,在推动高校的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目前教育部正在加快研究制定在教育领域深化评价制度改革的总体方案,总的原则和方向与大家讲的有高度共识。我们认为,改革要突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无论是对教师的评价,对学校的考核,还是对学科和专业的评估和考核,都要把人才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徐青森表示,评价制度改革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需要多方联动,共同推进。教育部想通过这样一个整体制度的设计,拿出一些真正管用的硬招实招,在评价制度改革上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让大学回归安静,让人才回归学术。(吕巍)
(责编:陈千禧(实习生)、王欲然)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