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略海洋蓝色乐章

网络 林晓舟 2019-09-04 09:18  阅读量:7386   

经略海洋蓝色乐章

 

  图①:青岛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港航人摄
  图②:航拍青岛海边城市及岛屿。
  崔瀚予摄
  图③:日照龙舟比赛。
  资料图片
  图④:帆船运动员在日照海域比赛。
  资料图片

 

  青岛 向海而兴 驶向深蓝

  本报记者  徐锦庚  潘俊强

  拥有百年历史的青岛海丽雅集团,以生产扎头绳起家,曾一度濒临破产边缘,如今却成为绳缆界的翘楚,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上一显身手——它生产的特种绳缆硬度是同直径钢缆的2至5倍,适用于水下近万米,助力蛟龙号探寻深海奥秘。“幸亏把目光转向海洋,开发海洋特种绳缆,让企业起死回生。”集团负责人感慨。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海洋是青岛最鲜明的特色,更是发展优势。位于黄海之滨的青岛,现代海洋产业从小到大,从大到强。走进新时代,青岛奏响向海洋进军新乐章,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耕海工装备,助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

  走进青岛西海岸新区海西湾,不少成果展示引人瞩目:全球最大新型矿砂船——40万吨级的“天津号”在这里交付;国内起重量最大、起升高度最高的“大桥海鸥”起重船从这里驶出;我国首个自主设计建造的液化天然气核心装备——俄罗斯亚马尔项目的核心工艺模块从这里运往北极……一大批海工“大国重器”从这里驶向深海远海。

  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海西湾,已成为青岛主攻海洋工程装备国产化的主战场之一。目前,青岛正重点突破深海空间站、极地冰区平台、天然气水合物开发装备等海洋工程平台的研发建造,发展深海智能输气输油管道、超大型海上油田设施一体化拆解等海洋油气装备。

  在海西湾海工装备施工现场,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海上生产储卸油气船P70上加快作业。

  去年与P70等身大小的P67已经交付给巴西,到相关海域服役。这个庞然大物,甲板面积相当于3个足球场,有“海上油气工厂”之称;使用钢材约4.5万吨,相当于3万辆小汽车的重量;使用电缆约150万米,铺设长度相当于北京到天津距离的10倍。而之前的国外承建商因自身原因无法继续承建。“我们接过来时,过半图纸已丢失,大多设备部件腐蚀严重。”海油工程建造事业部党委副书记张艳芳说,“以建造P67为例,我们组建近千人的项目团队,开展了120多项技术和工艺创新。材料采购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国产化程度高达3/4。”

  据统计,2018年,青岛海洋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79.8亿元,同比增长14.4%,占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的17.4%。目前,青岛拥有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生产平台、大型海上生产平台、液化天然气核心工艺模块等世界领先的建造技术能力,海工装备制造跻身世界前沿。

  发挥人才优势,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

  走向深蓝,科技创新是引擎。青岛市海洋科研力量强大。“一方面涉海高层次人才队伍强,另一方面青岛有一大批涉海高端创新平台。”青岛市科技局副局长宋长虹说起来很是自豪。

  据青岛市科技局统计,目前,在青岛的涉海院士18人,占全国的27.7%;涉海科研人员具有高级职称以上的约2500人,约占全国14.7%;部级以上涉海高端研发平台34家,占全国的33%。然而,海洋科研需要物理、生物、地质等众多学科门类深度协作,如何有效形成合力?

  眼下,青岛正以青岛西海岸新区、青岛蓝谷为依托,整合涉海高校、科研机构和科考平台等创新资源,强化海洋科技重大平台支撑,建设青岛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国家级海洋高端创新平台。

#p#分页标题#e#

  青岛市即墨区鳌山卫问海路一号,坐落着青岛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古人“问天”,科技工作者在这里“问海”。实验室启用以来,海洋超算平台、新型海洋高端装备等成果斐然。

  “倘若没有国家实验室这个平台,‘透明海洋’项目很难干成。”中科院院士、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说,在这个开放平台上,各科研机构可以通力合作,共享科研设备,将海洋观测从“录像回放”变成“现场直播”。不久的将来,在实验室就能知道全球海洋正在发生的事情,如海水温度变化、水声通道变化、鱼群变化等,并能作出预测。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才能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青岛建设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布局海洋生物、海洋仪器仪表、海洋新材料和海洋工程等12个专业领域分中心,形成“一总多分”海洋技术转移服务体系。

  发展生物医药,打造中国“蓝色药库”

  一款海藻王子苏打水,正受到青岛当地消费者追捧。这是由管华诗团队与青岛啤酒共同研发推出的首款海洋大健康饮品。

  管华诗是我国海洋生物制药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去年,他主持研制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971顺利完成临床三期试验,团队正在抗肿瘤、抗心脑血管、糖尿病、抗抑郁等10个领域研发新药,并承担30多项海洋大健康产业项目。

  “这个挂红旗的是完成了,挂黄旗的还没有完成。”80岁的管华诗每天走进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两个海洋创新药计划进度表。他正带领团队向大海寻“药”,助力打造中国“蓝色药库”。

  海洋是生物医药产业的宝库。近年来,青岛加快推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高端优质项目的培育和集聚。2018年全市海洋生物医药业增加值56.9亿元,同比增长12.4%。“青岛已基本建立以海洋创新药物、海洋生物医用材料、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农用制品为主的产业体系。”青岛市工信局副巡视员冯伟说。青岛西海岸新区建有海洋高新区海洋生物产业园,集聚着明月海藻、聚大洋藻业、科海生物等龙头企业,去年实现产值78.5亿元。

  为推动“蓝色药库”开发计划,青岛市从项目支持、研发资助、平台建设、基金设立、人才培育等方面入手,大力支持海洋创新药物的研发及成果转化。“我们还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中国‘蓝色药库’开发基金,实施从先导化合物发现到成果产业化全链条投资支持。”冯伟说。

  

  聪明的自动化码头

  本报记者  徐锦庚  潘俊强

  走进山东省港口集团青岛港前湾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一副神奇景象呈现在眼前:从集装箱抓取、运输到装卸船,偌大码头,只见装备穿梭,不见一个人影。“晚上照样通宵工作,连灯光也省了。”青岛港集团副总工程师、自动化码头项目组组长张连钢说。

  自动化码头自运营以来,生产作业安全高效,平均作业效率突破36自然箱/小时,全面超越传统人工码头。“这些都是通过自动化码头操作系统这个‘大脑’来实现,作业效率比传统码头提升30%,节省人力70%。”青岛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奉利道出其中奥妙。这里曾先后三次刷新单机平均作业效率世界纪录,最高达到43.23自然箱/小时,成为世界装卸效率最高的集装箱码头之一。

  青岛港位于东北亚港口圈的中心位置,与世界各地18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700多个港口保持贸易联系,去年货物吞吐量超过5.4亿吨。

#p#分页标题#e#

  自动化码头又让青岛港如虎添翼。“我们的自动化码头短周期、高效率、全智能、更安全、零排放。”李奉利介绍,“关键是低成本可复制,我们通过一系列技术升级和创新,为世界自动化码头建设贡献‘中国智慧’。”

  今年初,青岛港在自动化码头上成功完成基于5G技术的自动桥吊控制操作,率先实现通过无线网络控制设备抓取和运输集装箱,是全球首例在实际生产环境下的5G远程桥吊操作,引领、推动自动化码头再度实现技术升级,继续保持全球自动化码头的领军地位。

  

  小海藻撑起大产业

  本报记者  徐锦庚  潘俊强

  一卷白色医用绷带,沾上模拟血液,迅速凝固成胶条状,伤口不会与绷带粘连,还能促进伤口愈合。这种神奇的材料,关键成分便是海藻提取物——海藻酸钠。这是记者在青岛明月海藻集团展馆看到的场景。“别小看这小小的海藻,它能开发出上百种产品,口香糖中的甜味剂、化妆品中的保湿剂,都可以从它里面提取。”青岛明月海藻集团董事长张国防当起讲解员。

  展馆墙壁上,一句“海上生明月”古诗,可谓是对明月海藻集团名称最精当的解释。集团因海藻而生,也因海藻而兴。

  时光回溯,上世纪60年代,明月海藻集团的前身——胶南县海洋化工厂诞生,成为当时全国制碘和海藻加工较早的企业之一。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明月海藻集团成为以海洋大型褐藻为原料生产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海藻生物制品企业之一。张国防感慨:“我们向海而生,从一开始建企就专注研究海藻,不断发现小小海藻蕴藏的奥秘,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张国防算了一笔账:通过技术创新,每吨约8000元的海藻,可提取价值为1.6万元的海藻酸钠,将其做成海藻纤维价值为8万元,最终做成药用辅料价值为240万元,升值300倍。

  明月海藻生产的海藻酸盐、功能食品、化妆品、保健品、医药用品等产品中,都有海藻的影子。从当初只做原料到“海藻+”,明月海藻将一棵小海藻开发利用到极致。

  依托企业自有的海藻活性物质国家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一系列高层次科研平台,明月海藻拓展出现代海洋基础原料产业、现代海洋健康终端产品产业以及海洋健康服务产业三大产业领域,形成一棵海藻做成一个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模式。目前,明月海藻的主导产品海藻酸盐年产量达1.6万吨,多年稳居世界前列,产品畅销全国各地,远销上百个国家和地区。

  版式设计:沈亦伶


  《 人民日报 》( 2019年09月03日 12 版)

(责编:岳弘彬)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