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留住历史的记忆

网络 林晓舟 2019-09-10 09:18  阅读量:18224   

【爱国情 奋斗者】

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40公里的天龙山,海拔1700米,其山腰处的天龙山石窟享有“龙飞天宇摸星斗,窟凿石崖见斧工”的美誉,是中国十大佛教石窟之一。

遍山松柏葱郁,溪涧清流潺潺。正是在这古迹众多、风光秀美的地方,太原市天龙山文物保管所所长于灏工作了22年。

1997年8月,于灏来到天龙山文物保管所工作,一方面负责天龙山文物的保护、管理与利用工作,一方面负责天龙山景区日常管理。当时的天龙山,工作和生活条件只能用“艰苦”两个字形容。

去往天龙山只有一条13.5公里的盘山路,于灏和他的同事们每周需要在山上工作、居住5天,遇到大雪封山,则20多天不能回家,土豆、白菜加醋调和已是上好的饭菜;山区经常停电,电话、网络信号一旦中断,几乎与世隔绝。很多人到天龙山工作不久,就会申请调走,而于灏一待便是22年。这份坚持,源自他对天龙山日积月累的感情。

1.7平方公里的景区、每天近十万步的行走……看石窟的次数多了,学经济的于灏也就成了“文物专家”。在他眼中,天龙山石窟里的唐代造像,雕刻细腻,神态高雅,飘逸多姿,栩栩如生。

由于历史原因,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天龙山石窟遭到大规模盗凿,绝大多数石窟造像流失到日本、美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家的多个博物馆及私人手中。于灏说:“每天看到满目疮痍的石窟,再对比之前的老照片,就想着如果这些残缺的造像能够回归,将是人生极有意义的事情。同时看到游客对天龙山的自然风光十分认可,但是对石窟却没啥感觉,只能看到残缺不已的造像,他们并不知道原先的石窟有多精美。”

随着三维扫描技术的发展,通过数字复原再现天龙山石窟艺术,让流失百年的造像魂归晋阳,这样的想法常常萦绕在于灏的脑海中。

于灏开始四处奔走。在与美国芝加哥大学联系过程中,于灏费尽周折。最终,天龙山文物保管所工作人员对天龙山的深切情感,打动了芝加哥大学的专家们。2013年,天龙山文物保管所最终与芝加哥大学达成合作协议,联合开展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项目。于灏和他的同事们,一边要整理天龙山石窟造像的数据,一边还要对国外搜集回来的数据进行仔细比对。于灏天天捧着天龙山石窟的老照片,站在石窟里仔细比对造像的每一个细节,甚至自己动手做起了造像的模型。仅数据比对这一环节,就进行了1年。

经过6年的努力、无数次的沟通和协商,他们终于在英国、美国、日本等9个国家27座博物馆,采集到了108件天龙山流失造像的三维扫描数据,完成了11座主要石窟的数字复原工作。

当于灏看到第一尊在电脑中合成的造像时,不由得泪流满面:“我感到他的眉眼、嘴角都在向我微笑,仿佛见到了久别的至亲。”

如今的于灏,工作中又多了一份忙碌,他将带领着这些数字复原的造像,开启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国际巡展之旅。这一项目已被列为中宣部“中华文化走出去”重点推广项目,是山西省入选的两个项目之一,也是国际上第一例同类型文物的大型数字复原巡展。这一项目将作为太原、山西乃至全国的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美丽的天龙山,已经成为游客们的“打卡”胜地。傍晚时分,斜阳西照,于灏总会走进石窟,静静地用眼神抚摸一尊尊造像,仿佛他们之间正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每当这个时刻,于灏对流失海外的造像能够回归故里的那份渴望就会更加浓烈:“流失海外的造像有157件,知道准确下落的有130余件,我还要继续寻找。留住历史记忆这一使命,依然任重道远。”(记者 杨珏)


(责编:宫宜希(实习生)、刘融)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