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卓玛变成了土卓玛”
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当天,卓玛(右)和巴卡村孩子在一起(三月二十八日摄)。 新华社记者陈尚才摄
翻过一座又一座雪山,穿过一片又一片牧场。记者从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出发,越野车在深山里穿行8个多小时后,终于抵达位于喜马拉雅山脉腹地的楚鲁松杰乡巴卡村。
临近黄昏,山村寂然。记者在村口见到了巴卡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卓玛——黝黑的皮肤,一双疲惫的大眼睛,身穿一条牛仔裤,运动鞋上沾满泥土。
1992年出生的卓玛原是楚鲁松杰乡政府的干部,一年前到巴卡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巴卡村共50户18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20户。
卓玛到村里干的第一件事,不是开会,而是挨家挨户走访村两委班子成员。一个月下来,她基本摸清了村里致贫的原因:巴卡村地处深山,群众思想观念相对落后,“等靠要”思想严重。
转变群众固定思维模式何其艰难。“把我的补贴按时发给我,我就脱贫了。”“地不多怎么丰收?牦牛不让多养怎么有钱?”面对这些“落后调子”,卓玛不厌其烦地给群众解释国家的惠民政策和生态保护政策,做思想工作,动员人们到工地打工,购买卡车跑运输……
2019年初,札达县等25个县(区)宣布退出贫困序列。虽然脱贫了,但另一个问题却困扰着卓玛,如何巩固提升脱贫的成效?
看着村里边境小康村、公路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卓玛心里有了盘算:筹建一个集体产业——农牧民运输队。
和村两委班子成员认真讨论后,大家都认为这个项目可行,项目也得到乡、县认可。很快,“农牧民运输队”扶贫产业项目正式获批,还获得290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
买什么车?谁来开车?怎么分红?谁来养护?卓玛心里有了初步的想法。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多无劳力、没技术,只能聘请非贫困户来开车;机器养护、司机工资、贫困户分红按2:3:5比例划分。
来到村子的第二天,卓玛前往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征求意见,记者也随她前往。
巴卡村下辖巴角、卡热两个组,两组相距很远。皮卡车翻过一座山,又冲下一条沟,一路颠簸,头不时会撞到车顶。
“我已经练就了一套随车摇晃的扭摆功夫。再远的路,只要群众能到达,我就能到达。”这一年,不管是河水暴涨还是大雪封路,群众在哪,卓玛就到哪里。
说话间,已经来到了卡热组。
腿脚不便的扎西努布老远迎了过来。55岁的扎西努布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是5个孩子的父亲,最小的儿子旦增曲达才9岁,还患有疾病。卓玛对他说,召集一下组里的贫困户,和大家商量个事。
对于产业收入划分,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没有意见。“在政府的帮扶下,我们脱了贫,生活有保障。如今,又帮我们筹建运输队,有这么好的政策,加上我们努力,生活肯定会越过越好。”扎西努布代表贫困户说。
天色渐暗,一场没有文件和发言稿的村民大会在村委会召开。卓玛和村干部群众围坐在院子里,你一言我一语热烈讨论着……最终决定聘请索南旦增等4人为运输队司机,确定了司机工资、贫困户分红等事项,农牧民运输队的事就算有了着落。
在深山,卓玛不仅要教育群众转变观念,还要督促大家勤劳致富。“过去,不少群众靠国家补贴紧巴度日;现在,群众都争着学电焊、盖房、开车技术,有些人还出山打工做生意,日子越过越好。”巴卡村党支部书记次白益西说。
#p#分页标题#e#到村任职后,卓玛学会了种青稞、给牲畜分栏、测量水源等多项技能。一年前巴角组建牛棚,她干脆就借住在村民欧珠多杰家,和大家一起干活。白天男人们砌墙、上房梁、焊铁架,她就和妇女们做饭、和稀泥、抱石头,衣服上沾满泥土,大家笑称她“美卓玛变成了土卓玛”。
高原深秋,好消息也从巴卡村传来:村里购买的1台装载机、4辆卡车、1辆物流车和1辆皮卡车,已全部安排到乡里的工地接了项目,目前已创收20余万元,预定到年底收入会更可观。
卓玛说,这几年群众住上了宽敞舒适的新房,“等靠要”思想转变得很快。“这是村里发生的最大变化,也是我最想看到的变化。希望群众的思想观念转变得再快一些,增收的渠道再多一些。”她说。(记者 陈尚才)
(责编:张旭(实习生)、刘融)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