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铁路40年巨变:“说走就走”不再是一句
兰州12月15日 (强科 安敏中)“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铁路从时速几十公里的绿皮车到时速300多公里的高铁;从排一夜队都不一定能够买上车票到如今手指轻点鼠标,车票即可到手的华丽转身。”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武威南车务段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刘尚贤近日谈及中国铁路40年变化说,这40年,也是中国西部铁路大发展的40年。民众“说走就走”不再是一句口号,已成为现实。
据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介绍,1978年,兰州局集团公司国有铁路及代维管合资铁路营业里程为2419.9公里,主要有陇海线、兰新线、包兰线、兰青线、干武线。截至2017年末,时隔40年,营业里程为5377.8公里,增加了122.2%,等于再造了一个兰州局。
刘尚贤是一位老铁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也是铁路改革发展的参与者、践行者。1965年,他参加铁路工作,经历了兰武、武嘉、干武气化改造,经历了兰新复线改造。在行车设备变化上,经历了锁器联锁、器联锁、计算机联锁;在办理列车接发上,经历了路签路牌闭塞、半自动闭塞、自动闭塞;在信号信号设备使用方面,经历了臂板信号机、色灯信号机;在列车牵引上,经历了蒸汽、内燃、力时代。
刘尚贤还曾经在“盛夏飞雪,寒气砭骨”“一身皮袄三季穿,六月抱着火炉过”的乌鞘岭脚下的打柴沟车站工作了21年,从事过车务制动员、连结员、调车长、扳道员、车号员、报告员、值班员、技术员、副站长、站长、党支部书记等工作。在武威南车务段担任过6年的副段长,跑遍了东至兰新线打柴沟、北至干武向乌兰敖包等车务段管辖的每一个车间班组。在武威南编组站担任过5年多的党委书记、2年的站长,经历了武威南车站一级三场、二级四场改造及新站舍的扩建。
2017年9月29日,兰州开往重庆的首发列车K4518车次出发,标志着历时9年建设的兰渝铁路全线开通运营,成为连通陆路、海上丝绸之路和渝新欧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与京广线、京沪线并列的三条纵贯南北的铁路大动脉之一。(资料图) 杨艳敏 摄
1999年,他退居二线至今,担任车务段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关心关注青年职工的成长成才,也关注着铁路的改革发展。
刘尚贤说,“改革开放前,打柴沟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更谈不上什么文化生活。那时候,我们三班倒,没有大休;住的是土坯房,沿线车站基本上没有,在煤油灯下工作、学习和生活。我们在食堂吃饭,粗粮占多半。平时都是土豆丝、大白菜,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到肉。除了铁路食堂,再没有吃饭的地方。一身工作服要穿好几年,周围的农民同志戏称我们“远看是个要饭的,近看像个捡炭的,仔细一看原来是车站倒班的”。
“回顾这些年我们走过的路,不论条件多么艰苦,我们始终坚守着一颗初心,那就是确保安全,服务人民。”刘尚贤说,当年的打柴沟车站日均接发列车60多列,日均办理1000多辆,装车200多辆、卸车200多辆,接发列车和调车作业十分繁忙。但车站工作人员始终以安全生产为己任,认真落实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用辛勤的汗水,守护着铁路大动脉的安全畅通。
40年前,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吹遍了神州大地。40年来,铁路运输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伴随国家在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方面投入力度持续加大,西部铁路网的建设如火如荼,一条条高铁线路相继开通运营。
尤其是2014年以后,随着兰新高铁、宝兰高铁、兰渝铁路相继投入运营,营业里程大幅度增加,兰州局集团进入了高铁时代,并实现了“一带”与“一路”的互联互通。据统计,1978年兰州局全年旅客发送量为819万人次,2017年全年旅客发送量高达5043万人次,增加4224万人次,增长515.8%;1978年全年货物发送量为3214万吨,2017年则为7484万吨,增加4270万吨,增长132.9%。
40年过去了,铁路改革开放初期的瓶颈制约已经打破,铁路现代化发展的成效日益凸显,出行体验也越来越好。
刘尚贤说,中国西部,兰新高铁、宝兰高铁、兰渝铁路等新线开通运营,一条高质量、大能力通道的建成,使当地民众过上了“快旅慢游”的极速生活。科技、人工智能、互联网等在铁路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高铁,以更快的速度、更时尚的生活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深刻改变着民众的出行方式和生活理念,掀起了交通领域的一场大变革。(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