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 : 经济学原理课的过去与未来
以下文章来源于比较 ,作者比较
“以比较传递理念、思想和智识”
编者按:
经济学原理课是经济学的入门课程。在本文中,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家曼昆梳理了经济学原理课的发展历程:既回顾了19世纪中期哈佛开设的经济学原理课的状况,又展望了随着教学工具、社会面临新挑战的变化以及各学科的融合,未来经济学原理课可能出现的新变化。本文原文发表在《比较》第109辑。
作 者:曼昆
译 者:颜超凡
来 源:比较(ID:comparative-studies)
本文共计9085字数,阅读约需要21-25分钟。
经济学原理课,通常被称为“经济学101”,在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976年我刚进入普林斯顿大学的时候,对经济学一无所知,也不打算主修经济学或从事经济学类的工作。但在那一年,我修习了哈维·罗森(Harvey Rosen)的微观经济学入门课程和伯顿·马尔基尔(Burton Malkiel)的宏观经济学入门课程,两位都是出色的老师。大学第一年结束时,我的职业抱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的注意力从数学和自然科学转移到了社会科学。
1985年我加入哈佛大学时,最初的教学任务之一是开设经济学原理课,在哈佛叫作“Ec10”。这门课程为期一年,秋季班讲授微观知识,春季班讲授宏观知识。马丁·费尔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是课程负责人。经济学原理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校内最大的课程。当时,大部分教材都是在20—25名学生组成的小班里教授。我负责其中一个小班。
几年后,我开始从事教科书事业,1992年出版了我的中级宏观教材,1997年出版了教科书《经济学原理》。我的《经济学原理》问世时,马丁是首批采用者之一。我的书很适合经济学原理课教程,这不是巧合。鉴于我在马丁的领导下教过一部分经济学原理课,我的书在许多方面折射了他对经济学的看法。
2005年,马丁准备移交经济学原理课程负责人的指挥棒。作为这门课程教科书的作者,我自然成为他的接班人。当系主任让我承担这项任务时,我欣然接受。在接下来的14年里,我管理经济学原理课程,监督一支小班负责人不断更换的队伍,并向大约1万名学生传授经济学知识。
我首先讲述这段个人经历,是为了解释我对本文主题——经济学原理课程——的迷恋。经济学原理课程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对像我这样的人来说,第一次窥探这个领域就可以激发一生的学习。而对于更多的人,他们只是借此了解这个领域。这门课程塑造了他们的世界观,无论是作为经济参与者还是作为社会公民。
身为一名教师和教科书作者,我自然对经济学原理课程应该如何发展兴趣盎然。但是,当我们展望未来时,务必铭记过去。所以,在思考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未来之前,先让我谈谈经济学教育的历史。
1856年前后的经济学原理课程
在我执教哈佛大学的30年里,经济学一直是最受欢迎的本科专业。当然,考虑到经济学是一个年轻的领域以及大学的历史,经济学在大学中并不总是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
哈佛大学建于1636年,比亚当·斯密出生大约早一个世纪。美国经济学会(AEA)成立于1885年。一年后,第一本英语经济学学术期刊出版了第一期,这本期刊就是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季刊》。
然而,哈佛为学生开设的第一门经济学课程还在美国经济学会成立和《经济学季刊》创刊之前。早在1825年,哈佛的高年级学生已经有机会学习当时所谓的政治经济学课程。19世纪中叶,讲授该课程的常常是一位名叫弗朗西斯·鲍恩(Francis Bowen)的教授。鲍恩不是经济学系的教员,因为当时还没有经济学系。他其实在哲学系工作;他的头衔是自然宗教、道德哲学和公民政治学(Civil Polity)阿尔福德(Alford)讲席教授。
如果有一梭时光机把我们带回到19世纪50年代,去看看鲍恩教授的经济学入门课程是什么样子,那该多美妙。很幸运,我们确实拥有这样的“时光机”——那就是一本书。
1856年,鲍恩出版了一本教科书《政治经济学原理》。去年夏天,我花大量时间阅读了这本书。我的目的是了解美国最古老大学之一的经济学教育的起源。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会最先注意到它的风格与现代教科书迥然不同。里面几乎没有使用哪怕是最简单的数学。这本足足546页厚的书里只出现了一张图表(在第254—256页),今天的经济学家恐怕都不认识它。(如果您好奇,可以用它来解释李嘉图租金定律。具体而言,鲍恩解释了随着人口的增加,贫瘠的土地也开始用于农业生产,已经使用的较肥沃的土地如何享受不断增加的租金。这个观点没有错,但鲍恩的图表无法真正帮助读者理解它。)
#p#分页标题#e#鲍恩的书里也只有一个方程式(在第308页)。这个方程式乍一看可能有点陌生,但结合上下文,会发现它显然是货币数量论的一个变体,而货币数量论是大多数现代宏观经济学教科书强调的一种思想。
今天,学习经济学入门课程的学生听到鲍恩的教科书几乎没有数学知识,可能会忍不住得出结论:那时学习经济学的要求肯定很低。但事实绝非如此。
鲍恩的书并不好读。某种程度上,这个说法反映了我作为读者的主观判断。但另有一种更客观的方法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
衡量阅读难度的一个常用标准是Flesch-Kincaid等级,这个等级可以用微软Word软件计算。它以所用单词和句子的长度为依据。为了让你对这个等级体系有个概念,我要指出的是,学术论文写作通常在12年级水平左右,而在美国,大约只有1/8的成年人能够应付。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写作水平是9年级,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写作水平是8年级,斯蒂芬·金的是6年级,欧内斯特·海明威的是4年级。当我把自己的《经济学原理》的前几段放进等级测算器,它们的等级水平是8.9。
而当我往等级测算器输入鲍恩的书的前几段时,它的等级水平竟然达到14.6。鲍恩的教科书达到如此高的等级,不是因为他使用难懂的长单词(鲍恩和我的书使用的单词长度都差不多),而是因为他写的句子很长。我的教科书平均一句话有15.4个单词,鲍恩的教科书平均一句话有42.3个单词,几乎是我的3倍。
容我引述鲍恩书里的一句话,让你们领略一下他的写作风格。在第3页,为了给接下来的研究铺垫,他写道:
政治经济学始于这样的假设:人倾向于积累远超满足其需求必需的财富,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倾向其实是无限的;人的劳动倾向主要受这种欲望的控制;为了获得财富,他不断与同伴竞争;他有足够的智慧,能看到哪些行业最有利可图,并渴望参与其中,因此竞争往往会使工资、利润和价格达到某个水平。
这个带着一大串单词的句子又长又拗口。你根本不会在现代教科书上读到这样的文字。其中的宽泛概念——稀缺性、资本积累、自利、优化、进入和竞争等,大家都很熟悉。然而你很难准确地理解这句话,因为它同时抛出了太多的基本思想。
事实上,鲍恩的教科书中有许多现代经济学家熟知的观点,尽管它们的表达方式比较生僻。例如鲍恩问道:
是什么构成交换价值,为什么各种物品的交换价值比例如此不平等?答案是,可交换的价值由两个要素组成——效用和获得的难度。有价值的物品在某种程度上必须是有用的……然而,如果获得该效用的过程没有任何困难,譬如像空气、水、阳光那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还对全世界开放,那么它就没有交换价值了。(第32页)
现代学生或许熟悉这一逻辑。价格取决于消费者支付意愿和生产者成本的均衡。鲍恩没有使用供需曲线来表达这种推理,而供需曲线是如今大多数经济学入门课程的基础,但这些曲线背后的理念肯定是存在的。
鲍恩对长期经济增长的理解同样预见了许多现代主题。例如,最近主要由保罗·罗默(Paul Romer)提倡的某些内生增长理论强调,技术知识是一种公共品。鲍恩引用了苏格兰经济学家约翰·雷姆塞·麦克库洛赫(John Ramsay McCulloch)的话:
对数的发明、滚轴旋转的方式和牛痘的发现一经公布,它们就是永不磨灭的,人人都能从中获利。再也没有必要求助于其作者。他们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公共财产,赋予每个人新的权力,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第37页)
这句话很好地描述了知识作为公共品的作用。
一些研究经济增长的现代经济学家,特别是达龙·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oglu),强调制度在解释全球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作用。鲍恩也没有忽略这一方面,他甚至在书名中加入了“制度”一词。他写道:“我不太相信盎格鲁—撒克逊血统的天然优点,但我对盎格鲁—撒克逊制度的后天优势充满信心。”他解释说,这些制度培养了“勤劳、勇敢和节俭的性格”(第77页)。鲍恩列举了墨西哥和大部分南美洲国家,指出其糟糕的政府制度阻碍了经济发展,声称这些国家均受到“无政府状态和暴政的困扰”(第79页)。
鲍恩的教科书里突出的另一个现代问题是对经济不平等的关注。他在扉页上引用了维多利亚时代政治家兼作家塞缪尔·莱恩(Samuel Laing)的一句格言:“不是一位公爵每年有5万英镑,而是1000个家庭的父亲每年有50英镑,这才是真正的国家财富和福祉。”为了实现普遍繁荣,鲍恩经常强调人力资本的作用。虽然他没有使用这个术语,但他认识到“教育、学习或学徒制”是一种类似于机器的资本(第72页)。他说,贫穷的主要原因是非技术工人过多,他称之为“低素质劳工”(rude labor,第84页)。
同时,鲍恩表示我们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不平等,这是经济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实,否则我们就会阻碍那些推动国家繁荣的力量:
#p#分页标题#e#由于人天生具有不同的心智和身体素质,有人好逸恶劳有人勤勉有加,有人挥霍有人节俭,所以大家的生活境遇必然各不相同。真正的社会政策应该鼓励更高贵的品质:不要剥夺节俭者的储蓄而令其气馁,也不要用他人辛勤劳作所得的果实助长懒惰。(第127页)
从这段话中可以推测,鲍恩应该会惊讶于今天我们在经济体中观察到的再分配程度。
当然,鲍恩的论述遗漏了很多主题,但这仅仅是因为有些知识当时尚未发展起来。(譬如)“边际”一词就无处可寻。(而这个词在我的《经济学原理》第一章里出现了27次。)此外,鲍恩的课本中也没有任何类似于总需求是商业周期关键驱动力的观点,这类观点通常被认为是凯恩斯提出的。读者从中也几乎了解不到博弈论理论家今天强调的策略互动的重要性,以及信息不对称给市场经济带来的问题。毫无疑问,自1856年以来,经济学家已经取得了不少进步。
在现代经济学家看来,鲍恩讨论的问题中最没有说服力的大概就是国际贸易。他质疑自由贸易是美国的正确政策,主张通过征收关税来促进工业化。他认为,对英国等发达国家而言,自由贸易也许是好事,但美国的新兴工业需要保护,至少是暂时保护,才能发挥其潜力。他担心如果没有保护主义,美国将过度依赖农业。鲍恩同样担心美国政府以过低的价格向定居者出售土地,以牺牲城市化为代价促进西部扩张。
我的同事本杰明·弗里德曼最近完成了一部关于经济思想史方面的新书《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崛起》。据他所说,国际贸易是激发鲍恩编写教科书的主要问题之一。当时,美国主要的经济学教科书是布朗大学教授、后来的校长弗朗西斯·韦兰德(Francis Wayland)撰写的《政治经济学要义》。该书于1837年首次出版,比鲍恩的书早了大约20年。与鲍恩相比,韦兰德更追随亚当·斯密的脚步,对自由贸易的好处大为赞赏。而鲍恩的目的是提供另一种观点,更支持那些不愿与廉价进口产品竞争的新英格兰实业家的利益。
至此,让我以鲍恩书中最令我惊奇的一点来结束我对他的讨论:他没有对美国的奴隶制进行任何严肃的探讨。鲍恩的教科书是在美国内战前几年写的,所以他肯定思考过这个问题。但他在书里只提及一些参考文献。不过,可以从这些参考文献中体会鲍恩的一些观点。一方面,按照现代标准,鲍恩可能是个种族主义者。例如,他一度提到“野蛮的种族”,并毫不掩饰地指出非洲奴隶被广泛认为是“卑劣的”。另一方面,鲍恩认为奴隶制和种姓制度普遍阻碍了经济发展,因为它们阻碍劳动力流向最有价值的地方。在讨论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他写道:“如果这两个国家没有实行奴隶制(其本身就是种姓制度),那么它们可能会更加富裕。”鲍恩之所以回避美国奴隶制的话题,也许恰恰因为这在当时政治色彩太浓。
面向未来
以上就是我回到1856年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时空之旅。现在我想带大家朝相反的方向旅行,看看未来的经济学原理课将是什么样子。这里我必须承认我的时光机并不靠谱。亚马逊喜滋滋地向我出售了一本鲍恩的书,但它无论如何都无法供应未来的教科书[尽管我相信某一天杰夫·贝索斯(亚马逊的创办人)可能会这么做]。不过,凭借对历史的了解和丰富的想象力,我可以对经济学原理课在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趋势做一些猜测。
不妨让我从形式而非内容切入。将鲍恩的教科书与现代教科书进行比较,大家会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们的写作风格已经变得越来越简单易懂。书籍大致会继续保持可读性。未来几代学生将在一个充斥iPhone短信、推文和表情符号的世界中成长。他们绝不会容忍平均一句话有42个单词的书籍。教科书作者需要保持文笔简练。他们将不得不远离弗朗西斯·鲍恩的文风,而像海明威那样写作。
自鲍恩时代以来,表现形式的另一个主要变化是数学解释的使用日益频繁。现代经济学入门教科书上满是图表和方程式。数学不是难题。大多数学生早在高中时期就已经学会入门经济学所需的全部数学知识。纳入数学不是为了像一些学生可能怀疑的那样使经济学更加令人生畏,而是要让它变得更容易。这些年来,经济学讲师已经学会如何运用基础数学,更简单、更精确地表达经济学思想。最著名的例子是供需模型,它比任何纯粹的语言讲解都更清楚地阐释了竞争市场理论。
#p#分页标题#e#这种更多地使用数学的趋势可能会持续下去。它如何演变将取决于学生进入大学时的数学准备情况。我的猜测和希望是,随着廉价计算和大数据的影响越来越大,基本的统计方法将更早、更全面地向高中生引入。果真如此,经济学原理课就可以更好地利用统计工具。
例如,自1870年以来的美国十年期数据(decadal data)中,通货膨胀与货币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9。教授中级宏观经济学时,我总是指出这个事实,作为支持货币数量论的证据。我很乐意这样做,因为上中级课程的大多是经济学专业的学生,都修过统计学的基础课程。但是,在很多学生不知道相关性是什么的入门课堂上,这种关于相关性的陈述就没那么有意义了。随着高中课程的发展,这种情况很可能会改变。
在未来的几十年,形式上最显著的变化可能是用像素代替纸张。近年来,电子教科书越来越流行,但仍然主要与传统纸质书并存。最有可能的是,纸质教科书迟早会彻底消失。
电子书籍有几个优点。一是价格比较优惠。精装版的入门教科书通常售价在250美元左右,而电子版的价格只有它的约一半。学生可以在学习期间在线订阅。如果有电子设备和网络连接,这类书籍随时都能买到;这大体就是目前的情况,并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普遍。毫无疑问,电子书更加方便,毕竟学生不必带着沉重的书本在校园里走来走去。
电子教科书还包括在线作业系统。教师可以布置习题集,学生可以在线回答。习题集自动评分,并记录分数。这个系统向学生提供反馈的速度比传统的人工教学助理更快。在大型课程中,教师可以定期布置作业,而学院无须花钱聘请大量助教来给学生评分。
电子书籍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教师可以轻松挑选可供学生使用的教材。鉴于这种可能性,教科书作者可以建立一个可选教材库。教师只需点击几下鼠标,即可将额外的材料添加到学生的电子书中。此外,教师可以很容易地添加自己创作的或其他来源的教材。
最重要的是,电子书籍创造了比传统书籍更大的教学可能性。例如,图形可以动画化。学生可以看到它们是如何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就像老师在课堂上做的那样。此外,可以嵌入视频从而介绍主题、解释难懂的概念,或展示要解决的问题。对于更多属于听觉学习者的学生 [比如20%有语言学习障碍(如阅读障碍)的人],这类视频提供了更快的理解途径。而且借助文本转换语音的功能,计算机可以大声朗读书籍,这对于那些学生可能也很有帮助。
顺便提一下,几年前,我为我的《经济学原理》教科书编写并拍摄了36个短视频,每章一个。视频是对每章的简要介绍,提供另一种激励学生的方法。制作这些视频时,出版商坚持要我现身其中,我无奈地同意了。但我觉得不如我来写手稿,然后由出版商聘请演员来表演好了。毕竟,编剧通常不会在自己写的电影中扮演角色。这种劳动分工正是比较优势原理的应用。我们需要经济学教授为电子教科书写剧本,但我预测,未来的学生将有机会看到更多由演员出镜的教学视频。
我们仅仅处于电子教科书革命的开端,我们还在学习这种新环境中最有效的方法。在这个研究领域,随机对照试验似乎可以产生一些迷人的结果。而且,技术进步可能会触发更多的教学创新。在某个时刻,我们也许会使用电子教科书,其中包括顶级经济学家和作家精心制作的关于所有可以想到的主题的精彩讲座,并通过演员艾玛·斯通(Emma Stone)和伊德里斯·艾尔巴(Idris Elba)的三维全息图进行精美的表演。人工智能甚至可以让虚拟的艾玛和伊德里斯具备回答学生问题的能力。
听到这个预测,一些教师可能会担心,假以时日,真人教师的作用将慢慢减弱,以致他们的生计面临威胁。我认为这算是杞人忧天。我预期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机器才能取代最佳师生纽带中内在的人际关系。
但是,我们这些教授经济学原理课的人可能得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与其说我们是信息的传递者,不如说我们更像教练,引导学生沿着最佳的学习路径前行。我们可能要频频采取课堂翻转操作,而不是进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将在家里跟随艾玛和伊德里斯学习核心材料,并在老师的监督下与同学一起解决问题。
#p#分页标题#e#教师可能还要花更多的时间敦促课堂讨论和争辩。近年来,我教了一个12名学生组成的新生研讨课。为了每周的课,学生都要读一本书,比如罗伯特·海尔布隆纳的《世俗哲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资本主义与自由》、米希尔·德赛的《金融的智慧》。然后大家聚在一起,与同伴讨论该著作。研讨课本质上是一个读书俱乐部。我的角色是提出一些问题供大家探讨,并充当“交通警察”,确保所有人获得参与的机会。
对我来说,这种经历妙趣横生。我喜欢聆听学生们的发言。学期结束时,学生会谈论他们在研讨课学到了多少东西。但他们几乎没有从我身上学到什么。相反,与同龄人的生趣互动增强了他们从课前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如果未来的电子教科书能让经济学的核心知识更容易习得,那么这种讨论式的课堂就可以代替填鸭式的教学并成为常态。
现在,让我从形式转向内容。对于在经济学原理课中教授的思想随时间推移的发展动态,我有什么期望呢?
我的第一个回答是,没有你们想的那么多。因为在读了鲍恩的教科书之后,我意识到经济学的许多关键理论根本并不过时。鲍恩没有供需曲线可用,但他明白供求力量决定市场价格和资源配置;鲍恩接触不到关于经济增长的最新文献,但他理解知识的非竞争性以及制度和人力资本的重要性;鲍恩没有现代的宏观经济学模型,但他清楚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鲍恩的书和现代教科书中诸如此类的许多思想,甚至在一个世纪以后仍将在经济学原理课中占有一席之地。
但我们课程的内容依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一个原因是,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会面临新的挑战,入门课程应该要反映这些发展演变。鲍恩关注政府土地的定价和西部扩张的步伐,这些在他当年写作时意义重大。到了我们这个时代,2008年的金融危机改变了很多人的教育方式。在我的经济学原理课上,我增加了对银行资本和杠杆作用的讨论。我之前认为,这些主题最好是留给金融机构、货币和银行业的更高级课程,但2008年事件颠覆了这一判断。
放眼未来,其他问题也不容忽视。例如,美国医疗支出占经济的比例正在上升,从1960年占GDP的5%上升到今天的18%。如果这个趋势继续下去,卫生经济学就会在经济学原理课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毫不奇怪,卫生经济学的主题没有出现在鲍恩的书里,甚至时至今日,它也常常被经济学原理课忽略。
入门课程将发生变化的另一个原因是经济学领域的发展演进。也就是说,我们的课程应该反映经济学专业的现状。譬如,今天的经济研究比过去更注重实证性。我们的入门课程通过讨论与当前主题相关的实证研究结果来反映这一变化。最近我渐渐认为,我们也应该开始向学生推介这类研究使用的一些实证方法。鲍恩的作品以及当今大多数入门课程都没有类似的内容。
随着经济学家深入探索经济学与其他学科间的协同效应,经济学也将不断发展。在我的职业生涯里,最重要的发展之一是,随着经济学家认识到可以借鉴心理学家的理论,行为经济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今天,许多经济学原理课都纳入了这一子领域的某些课程。我预计在未来,经济学家将开始借鉴生物学家的知识。已经有新兴的文献尝试用脑科学和基因组学的见解更好地理解经济决策。迄今为止,知识的进步还十分有限。但情况是可能改变的,而如果改变了,这些进步终将渗入经济学原理课中。
思考未来可以向入门课程添加什么内容时,我们应该牢记,学生吸收信息的能力并不会随着经济知识的发展而增强。增加某些主题必然以减少其他主题为代价。如果决定增加更多关于卫生经济学、实证方法或生物经济学的素材,也许我们就要把预算约束、无差异曲线、收入和替代效应留给更高级的课程。
做出这类决策是艰难的,但不可避免。“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是经济学的首要原理。随着经济学原理课日渐适应时代的瞬息万变,我们应该谨记,这一原理也适用于我们作为教师的角色。
作为入世哲学的经济学
最后,我想回到前面提及的一个事实:当年弗朗西斯·鲍恩讲授经济学时,他并不是身处经济学系,而是哲学系。
我们要记住自己的根。经济学不是应用数学的产物(尽管今天我们应用了很多数学知识,并且通常是很好的应用),它也不属于统计学的子领域范畴(尽管统计学方法的应用已经使该学科变得更加丰富和可信),相反,经济学是从一种应用哲学演化而来,由弗朗西斯·鲍恩和更著名的亚当·斯密等人所宣扬。
#p#分页标题#e#罗伯特·海尔布隆纳将经济学家称为“入世的哲学家”,是有充分理由的。当我们踏入经济学原理课的教室,就要接受这个形象。我们的关注点应该放在自该领域创立之初就激励学科发展且至今仍然吸引学生的大问题上。当学生离开我们的课堂,他们应该阅读新闻,关心政治辩论,懂得以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精细的批判性技巧来评价不同观点。他们不应该随身携带一套结论,甚或一套方法,而应该带着某种世界观的起源,这是理解周围所发生事件的一种方法。
19世纪50年代,弗朗西斯·鲍恩向他的经济学入门学生传授的是一种世界观。这也是今天我试图向我的学生传达的东西。我相信一个世纪后,经济学原理课最优秀的教师仍然会为他们的学生提供这样的教程。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