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最少乡的沧桑巨变

网络 admin 2019-02-02 22:37  阅读量:12543   

  新华社拉萨12月13日 题:在玉麦感受中国力量——中国人口最少乡的沧桑巨变

  新华社记者段芝璞、张宸

  玉麦乡位于西藏山南市隆子县,是中国人口最少乡。20世纪90年代,第一任乡长桑杰曲巴和其女儿卓嘎、央宗三人守边的故事,通过媒体报道广为人知。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记者来到玉麦,亲眼见证这片土地上的巨大变化,感受到中国腾飞的磅礴力量。

  国强边陲兴:今昔沧桑巨变

 

  “我以后不用牵马翻山了。”指着新修的宽阔盘山路,玉麦乡唯一的邮递员白玛江才说。

  过去40年的冬季,玉麦通往外界的公路总会被积雪覆盖,车辆无法驶入。白玛江才牵着他的马,沿着30多公里的通外山路走了无数个来回。

  玉麦的路,是乡民共同的痛。多年前,玉麦村村主任次旦扎西外出运输过冬物资,车直接陷进了山里,等第二年雪化后才把车取了回来。次旦扎西说:“翻山出去经常得靠运气,修一条公路是乡里所有人的期盼。”

  在党和政府关心下,玉麦的通外山路修得越来越宽,紧急情况下还有专门的清雪车保障畅通。白玛江才上学的儿子贡久旦巴,去年寒假第一次坐车翻山回校,兴奋地在微信朋友圈写道,“这十几年的寒假里,第一次从家坐车回校。开心!”

  公路建设只是这个边陲乡村巨变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玉麦并入国家网,解除了水不稳定的困扰;通网络后,玉麦人跟上潮流用起了微信支付;基层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无人自动气象观测站等相继投入使用,这里的生活一天比一天舒适。2017年,全乡人均年收入达到5万余元,远超西藏平均水平。

  “架网时,在山上铺设一根线杆就得一两天。”玉麦乡乡长胡学民说,“但为了这几户人家,国家硬是不计代价不计成本做成了!”

  “以前到了冬天,全乡只有一个水龙头可以用,还得一直让水慢慢地流,否则晚上就会冻住。”提到过去用水的窘迫,经营家庭旅馆的卓玛拉宗记忆深刻,“开旅馆换洗物品多,用水很不方便,价格也提不起来。”

  今年10月底,卓玛拉宗搬到了二层小楼的新家,楼上房间全部用来做家庭旅馆,用水用都很方便,开业不到10天就有20多人入住,算上楼下的小卖部,纯收入有5000多元。“还要装空调和有线视。”卓玛拉宗笑着说,“以后收入会更高。”

  “国家强盛了,边陲才有幸福安宁。”胡学民说。

  有国才有家:守边精神代代传

  “巡边时,我一点都不觉得累。”说这话时,玉麦乡党支部书记达娃笑脸盈盈,浑然忘记了脚趾甲在巡山途中走翻开的剧痛。

  玉麦很小,小到一度只有第一任乡长桑杰曲巴和其女儿卓嘎、央宗三个人生活;玉麦又很大,辖区面积3600多平方公里,是北京市西城区面积的70余倍。

  20世纪90年代,桑杰曲巴老人带领卓嘎、央宗姐妹俩守边事迹,通过媒体报道传遍祖国大地后,全国人民深为他们的爱国情怀所感动,向两姐妹表达敬慕之情的信件,像玉麦日拉山上的雪花一样,飘向这个偏僻村庄,足足装了两麻袋。今年,中央宣传部授予卓嘎、央宗姐妹俩“时代楷模”称号。

  “刚到玉麦,我就被老乡长一家三口守边的事迹感动了,决心一定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达娃说。

  巡山时,不少陡坡在70度以上,上去要借助绑在树上的绳索,下去只能屁股着地一点点前挪。在五六天的时间里,巡山队员带上饼子、糌粑和风干牛肉,在离河比较近的宿营点休整,从河里打水烧开,就是一顿简餐。

  虽然条件艰苦,但每次巡山,乡里的联防队员都是争着去。“联防队员虽然人少,但个个都是好样的。”达娃说,“宿营点大都在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2011年,玉麦边防派出所成立,边境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和科学。根据规划,乡里还将搬进来一些群众,给巡边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大学毕业后,玉麦乡第一个大学生索朗顿珠,本来有机会走出大山,但他毅然回到了乡里。“我的根在玉麦。”索朗顿珠说,“我们年轻一代,一定会传承和发扬好先辈们的精神,做好神圣国土守护者和幸福家园建设者。”

  感恩党中央:小康路上不掉队

  玉麦离北京4000多公里,但党中央始终牵挂着这里,玉麦群众的心始终与党中央紧紧连在一起。

  65岁的次仁措姆每天都要把家里的领袖像擦得干干净净,再仔细地将哈达挂在上面。“现在的好日子以前做梦都不敢想。”次仁措姆说,“这里那么偏僻,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关心,我们哪儿能过上这么幸福的生活呢?”

  为迎接即将搬进来的群众,玉麦的房屋建设采取了特殊的轻钢龙骨结构,减小了气候对工期的影响。在部队技术员的指导下,当地群众还盖起了蔬菜大棚。“这是卫生院,那是小学,还有对面的室内体育场。”达娃带领记者沿着已经完成硬化的村内道路,边走边说,言语里透出止不住的兴奋劲,“你们过段时间来,就能吃到我们自己种的新鲜蔬菜啦!”

  以前过冬时,群众的牲畜就饲养在自家门前屋后。搬新家后,牲畜集中放养,环境干净整洁。在乡民那贡家,不大的客厅收拾得井井有条,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我们家二楼更舒服。”受到称赞的她,得意地说起现在的生活,“家里有50多头牛,去年总收入超过10万元。”

  记者在玉麦采访时,虽然气温低至零下,但在建好的房子前,正在劈柴的白玛旺堆头上热气腾腾,脸上洋溢着搬新家的幸福。在他的新家,炉子烧得旺旺的,73岁的老人次旺抱着孙子尼玛西热,正舒服地躺在床上休息。“我像他这么大时,想都不敢想能住这么好的房子。”老人慈爱地看着孙子说,“他们赶上了好时代。”

  “玉麦有党中央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支持。”达娃说,“我们有信心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