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乡“教育经”:知识“兜底” 因材施教

网络 admin 2019-02-02 22:38  阅读量:9744   

   贵港12月13日 (钟建珊 杨志雄)坐落于广西中部、贵港市西部的覃塘区是典型的壮乡,这个常住人口仅约60.7万的县级行政区,壮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超半数。由于过去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覃塘区形成了下辖10个乡镇、无主城区的独特乡镇式发展格局。

  在这个典型壮乡里,6至16岁的义务教育适龄儿童近7万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无一人因贫困、肢体残障、智力缺陷等原因而辍学。当地教育部门不仅保障义务教育适龄儿童的学习权益,更探索出壮乡双语教学、特殊学生私人订制教案等创新型教育模式,对学生因材施教,知识兜底”。

图为覃塘区蒙公镇高占小学球场内的小型“图书馆”。 陈冠言 摄

  近7万义务教育适龄儿童:“一个都不能少”

  “能回到学校学习觉得很开心。”性格腼腆的藤学安(化名)在接受 记者采访时说,13岁的他如今是贵港市覃塘三中七年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今年9月开学期间,他未如期进入初中课堂。

  “开学报名的时候我们关注到了藤学安未注册的情况,于是上门进行家访。”覃塘三中教务处副主任黄新革说,滕学安出生于一个单亲家庭,家庭经济拮据,义务教育期间的伙食费等开支成为家里无法承担的负担。为帮助藤学安返校,该校教务副主任、教师组成责任小组,三度家访,为藤学安制定返校工作方案。9月25日,藤学安顺利返校,不仅享受在校所有费用全免,每年还可获1250元人民币的助学金。

  在覃塘区,像藤学安这样因各种原因失学、辍学而又返校的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共有497人。

  “覃塘区义务教育适龄儿童近7万人,有超过1.3万人为留守儿童。”贵港市覃塘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曾伟杰说,为精准识别当地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就读情况,今年9月,当地出动4000余名教师,联合2700多名村屯生产队长,对覃塘区6万户居民进行“摸底”。

  “在清楚知道辍学、失学儿童人口情况后,进一步了解孩子失学原因是关键,义务教育路上不能落下任何一个人。”曾伟杰说,除了因贫困导致辍学外,厌学、肢体残障、智力缺陷等亦是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失学的主要群体。

  为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受教育,覃塘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殷崇勇介绍,当地教育部门采取了系列措施,包括为贫困家庭子女建档立卡,上门宣传义务教育政策,为厌学儿童进行心理疏导,以及为年纪偏大的儿童提供就业技能教学、量身定制培训及后续就业服务等,积极为学龄儿童受教“兜底”。

图为黄树林(化名)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简单的文字。 陈冠言 摄

  让残障儿童有质量地生活:“党员父母”伴成长

  “跟着老师念:‘开心’。”在覃塘区大郭村,记者近日到访15岁的黄树林(化名)家,此时他正在覃塘区覃塘街道大郭小学教师陈艳的指导下,学习简单的词汇。

  有着26年教龄的陈艳介绍,黄树林是智力二级残疾儿童,无法正常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为帮助黄树林教育,大郭小学的18名教师每周两次轮值上门教学。

  “智力缺陷、精神障碍的儿童也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通过学习,可以让他们未来生活更有尊严和质量,增加幸福感。”曾伟杰说,据调查统计,当地“特殊学生”共有136名,共有289名教师为这个特殊群体进行上门授课服务,其中有204名为党员,这些送教上门的教师被当地民众称为“党员妈妈”“党员爸爸”。

  “对于这样的孩子,教学的过程要更有耐心。”陈艳说,大郭小学共承担了5名如黄树林一样的“特殊学生”,每周上门免费授课2个学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教学计划,帮助智力缺陷或有精神障碍的儿童学习基本的词汇、常识、简单的数学加减、生活自理等知识及技能。

图为“蒙公民中那博物馆”。 陈冠言 摄

  传薪壮文化:壮语融入课堂

  覃塘区作为壮族人口的聚集地,壮族文化融入课堂是当地教育的重要特色之一。记者在覃塘区蒙公乡民族初级中学看到,该校不仅采用壮汉双语教学,更建设有“蒙公民中那博物馆”、民族文化长廊、民族书屋、民族体育活动场等别具民族特色的教学设施。

  为推进壮文化融入校园教育,覃塘区蒙公镇民族初级中学校长傅显茂介绍,该校在壮汉双语教学班中开设壮语文必修课,每周2个课时,利用壮语文的优势,促进汉语文、英语等其它学科的学习。近年来,该校与民间艺人共同挖掘、整理收集了《朱卖臣》、《弄假成真》等63部脍炙人口的壮戏剧本及80首推陈出新的山歌融入课堂教育。

  曾伟杰表示,当地教育部门在保障每一个学龄儿童享受九年制义务教育权利的同时,亦通过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大力推进艺术课堂等措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让来自乡村的孩子在教学中养成文化自信”。(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