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进入城市副中心时代 持续改革创新以求更大突破
(改革开放40年·调研行)通州:进入城市副中心时代 持续改革创新以求更大突破
资料图 “京通号”北京城市副中心线动车组。
北京12月12日 (记者 尹力)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何选址通州?这里要建成一座怎样的城,目前建设如何?未来,城市副中心建设亟需解决哪些短板……改革开放40年以来,通州的城市发展历经多种定位变化及演进,在北京、京津冀区域乃至国家层面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不断提升。目前,随着北京市级行政机关开始陆续搬迁入驻,通州也正式进入城市副中心时代。
从北京的卫星城到城市副中心
通州古称路县,始建于西汉初年(公元前195年),金天德三年(1151年)设州,因“漕运通济”得名通州。历史上,通州就承担着首都北京的一部分行政职能,承担着分流京城人员、物资的重要作用,为拱卫建设、繁荣安定北京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改革开放以来,通州的城市功能定位先后经历了“卫星城—新城—重点新城—现代化国际新城—城市副中心—行政副中心—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发展过程。
2016年5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工作,对其城市副中心的功能定位予以明确。
40年间,通州城市发展历经的定位变化和阶段演进,体现出首都北京发展思路“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的调整和优化,也体现了通州在北京、京津冀乃至国家层面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的不断提升。
完善规划 全面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是一项历史性工程,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其战略目标是打造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具体要求是要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布局,建成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通州的城市框架已经逐步拉开:6号线、市郊铁路副中心线等通车运行;东北部行政办公区已经启用;位于西部文化旅游区的环球影城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推进,通往环球主题公园的地铁也在抓紧建设中;台湖演艺小镇等一批特色产业小镇加快规划;一批符合副中心定位的优质项目在此落户……
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进入全面推进阶段,通州在组织机构、规划编制、服务市级机关搬迁、生态环境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文明城市创建、推动协同发展、加强城市管理和基层治理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初步形成了“多规合一”、积极试点、综合管理、多元治理等新时代改革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市副中心建设中,官方将将街区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基本单元,以实现绿色交通、韧性市政、民生共享等多重规划,从街区层面构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统一坐标系”。
求新求变 城市副中心建设中改革正当时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过程中的改革创新,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且尚在进行时,更待进一步的深化和突破。因此,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和发展,需要营造敢于改革的环境。在首都、北京市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多重关系中,城市副中心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运行机制也是一个亟需研究和明确的问题。
最新调研显示,面对中央和北京对城市副中心建设的目标定位和标准要求,通州在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生态环境、产业构建、城乡统筹、社会治理以及国际化发展等多个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和薄弱环节。同时,面对日益突出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通州在推动非首都功能与人口疏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区域承载能力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丰富工作方法。
未来,官方还应加快完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基础信息库,推进信用、城管、环保等政务数据整合,建设统一的大数据汇聚融合平台,并研究以立法或制定规范性文件的形式,明确数据资源共享、开放的范围和方式。
古城通州——这座曾经的卫星城,如今的北京城市副中心,还要在持续的改革创新之后,才能更好地迎接自己的高光时刻。(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