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土办法”留住人守好“门”内蒙古阿拉善盟创新边疆治理新路径

中国网 白鸽 2023-08-30 16:30  阅读量:15815   

近年来,内蒙古阿拉善盟聚焦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充分发挥党建在社会治理中引领带动作用,探索创新边疆治理新路径,通过组织强边、富民兴边、自治固边、科技支撑等好做法、“土办法”,让“人”留住、将“心”放下、把“门”守好,促进边疆地区和谐稳定发展。

据了解,阿拉善不断把组织优势转化为边疆治理优势,着力破解制约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发展瓶颈。首先是聚集干群力量,牢固基层基础。深化苏木镇机构改革,全盟36个苏木镇设置基层党建办、综合行政执法局、党群服务中心等机构,进一步夯实基层组织建设。

其次是创新包联机制,夯实治理责任。实施苏木镇包联领导帮带制度,强化驻嘎查“特派员”尖兵作用发挥,定期召开嘎查“两委”干部会议研究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定期对干部履职情况进行考评,推动基层治理由“头雁领航”到“群雁高飞”。

第三是破除体制壁垒,构建联治机制。将苏木镇派出所、司法所、综合行政执法局、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四方”组建为联动联治“综合体”,及时共享信息,迅速流转处理,为基层群众提供一站式解决问题的便捷通道。

阿拉善还聚焦边疆地区产业振兴,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牧民稳步增收,实现“留得住、能致富”,助力边疆安宁稳定。

坚持大项目带动,阿左旗投资近亿元建设肉牛规模化养殖项目,带动4个苏木镇27个嘎查村实现集体增收;阿右旗持续壮大驼奶生产加工业,年产值达1亿元以上,带动骆驼产业从业农牧民2100多人,养驼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额济纳旗依托胡杨生态旅游节、口岸国际商品博览会等,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产业,超60%的嘎查村通过与旅游企业合作、发展餐饮民宿、提供特色旅游服务等方式实现全民增收。

选派390家机关事业单位、203名科级干部、215名大学生、215家企业组成200个工作组,全覆盖结对帮扶200个嘎查村,明确了产业发展模式、产业类型,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成功帮助对接项目174个,争取资金1.68亿元,让3.26万名农牧民从中受益,帮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结合嘎查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吸纳88名致富带头人、52名外出经商返乡人员、102名本乡本土大学生等进入“两委”班子,为产业振兴注入活力。

阿拉善立足农牧区“10公里为邻居、20公里串串门”的实际,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群众自治作用,凝聚各方力量守好祖国北大门和内蒙古西大门。

深入挖掘、宣传额济纳旗“三易旗府”、“最好牧场为航天”等军民鱼水情和民族团结先进典型,依托沿边军警地党建文化带、牧民夜校、都贵楞课堂,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边防建设教育,增强群众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居边护边责任意识显著提升。

创新强边固防模式,在边境一线布建34户堡垒户,辐射、带动500多名居边群众加入联防共治。加大群众自治组织培育扶持力度,打造“居边护边堡垒户”“漠北驼铃护边队”等特色护边品牌,建成自治区首个戍边夫妻警务室、首支女子专业护边队伍,不断夯实基层群众自治基础。

各级党委、政府与驻地军队、边防派出所建立军警地协作共建机制,加强边境重点区域查缉管控。聚焦边境前沿力量建设,依托移动警务方舱、集装箱警务室等设施建设,以“党建+边境管理”运行模式,设立“红色边境党建长廊示范点”,形成共筑边疆稳固工作格局。

此外,阿拉善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强化科技支撑,创新基层治理方式,有效提升边疆地区社会治理水平。建成指挥调度、数据共享、基层治理、综合应用等10个子平台。

创新实施“科技护路”项目,建立境内交通信息、周边牧户、人防力量及重大事件数据库,通过为牲畜佩戴北斗位置物联感知设备,运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实现铁路护路联防工作精细化、精准化管理,有效解决人防力量薄弱、护路预警难、报警侦查难等问题。目前,已惠及边境沿线和铁路沿线牧民群众209户,累计发放定位设备1089台、反光带2000多条。

研发智慧边境“一张网”管理系统,并接入信息化平台,涵盖堡垒户管理使用、民警走访考勤、警务地理信息应用、大漠110报警、可视化调度等功能模块,对辖区“人、地、事、物、情”一网统管,有效提升边境防控智能化水平。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