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睦相处一家亲 携手并进谋发展

网络 刘洋 2019-02-02 22:45  阅读量:14502   

1

  在位于南宁的广西民族村,演员在“三月三”庆祝活动上表演节目(2018年4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两个民族”或“多个民族”组成的家庭占全市家庭总数近60%;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民族关系”多年来一直是广西人民群众满意度最高的社会发展指标;在开放发展的同时,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团结促和谐,团结促发展。自治区成立6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扎实推进民族工作,5600多万各族群众亲如一家,团结一心携手共圆“中国梦”,八桂大地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人民生活发生历史性巨变。

2

  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八滩村,侯光祖(左三)一家人在吃油茶(2018年11月14日摄)。侯光祖家是一户和谐的多民族家庭,全家11口人分属壮、汉、苗、瑶、侗五个民族。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和睦团结亲如一家人

  历史上,广西各民族地位不平等,曾经冲突不断。新中国成立后,广西逐渐建立起各族人民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如今,民族团结成为八桂大地各族人民的高度共识,已深深融入人们的血脉之中。

  龙胜各族自治县马堤乡有一个叫“苏家寨”的汉族小山村,自然条件较好,村民生活富足。而寨子对面山梁上住着的瑶族群众,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生活一直贫困。瑶族群众搬下山来与汉族村民一起生活之后,两个民族和睦共处,团结互助,整个寨子几乎可做到夜不闭户,演绎出一段动人的佳话。马堤乡党委书记胡秋菊告诉记者,“苏家寨”后来改名为“民合寨”,寓意就是民族和谐共处。

  自古以来,广西许多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互不通婚,有的甚至不相往来。如今群众的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西由两个及以上民族组成的家庭超过130万个。尤其在龙胜各族自治县、隆林各族自治县等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九口之家、情融五族”到处可见。

  互敬互助亲如一家,是广西民族关系的真实写照。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陈双村居住着毛南族、苗族和瑶族3个民族群众,他们之间不仅没有攀比和竞争,而是主动相互传授本民族特有的种植和养殖技术,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每年春节期间,龙胜县的苗族群众到瑶族村屯吹芦笙、侗族群众到壮族村屯唱大歌——各民族邻近村屯之间的交流表演成为常态。村民们说,虽然民族不同,但大家就像是亲戚,越走就越亲。

  过去许多少数民族群众只会说本民族语言,如今,广西普通话普及率达84%,即便在偏远的深山里,也只有年迈的老人才不会说普通话。

3

  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当地群众在欢庆自治县成立30周年(2018年10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携手并进谋发展

  各民族团结和谐有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八桂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进一步夯实了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广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是60年前的800多倍;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3万元和1万元。

  深刻变化处处体现在各族群众的生活细节中。在龙胜县泗水乡里茶村排坊寨,壮族老汉贲伦和告诉记者,以前吃顿肉可不容易,家家户户灶台上都有个罐子,里面放一小块肥肉,炒菜时夹出肉在锅底“舞两舞”,就当是放油了,一块肉要反复用。来了尊贵客人就多“舞”几下。

  “舞两舞”已成记忆,排坊壮寨发展民族风情旅游,贲伦和一家开了农家乐,生活完全变了样。他说,如今家里的餐桌上最先被吃完的是新鲜蔬菜,“大鱼大肉反倒没人愿意动筷子了。”

  由于自然、历史等多方面原因,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总体上都是贫困地区。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广西结合各民族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和资源禀赋,进行针对性扶持,精准扶贫取得显著成效。

  记者在融水苗族自治县看到,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位于桂北深山的梦呜苗寨整体搬迁到县城附近。当地党委、政府结合旅游开发需要,将村民们住的吊脚楼拆解后运到新址复原重建,新的梦呜苗寨与旁边双龙沟4A级景区融为一体,仿佛一幅田园风景画。民族风情与旅游景区效应叠加,苗族群众由此脱贫。

  在广西,民族风情成为特色旅游资源。龙胜县深山里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被较完整地保留下来,层层叠叠的梯田景观与民族风情吸引了大量游客,200余户人家的村寨开了120多家旅馆和民宿客栈,每逢节假日全部爆满。

4

  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金坑瑶寨,一名女子在当地“晒衣节”上晾晒衣服(2014年7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我是中国人,我很自豪”

  位于北部湾地区的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总人口2万多人。长期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都有京族代表参加。京族党员何玲被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能有代表参与全党、全国政治生活盛事,京族群众倍感自豪。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李富强说:“广西注重统筹处理坚持党的领导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在此前提下,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政治、发展等各方面权利都得到充分保证和尊重。”

  同时,广西还着力统筹开放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截至目前,广西认定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618项,传承人555人,优秀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以“刘三姐”为代表的壮族歌舞文化在海内外影响广泛,骆越文化代表“花山岩画”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龙胜红瑶的长发舞倾倒无数中外游客……

  几天前,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毛南音韵艺术团在美国纽约进行了5天的表演交流,深受欢迎。副县长韦路华说:“毛南族在加快开放发展的同时,民族文化得到很好保护和传承,如今毛南族群众越来越自信,也更乐于与外界交流。”

  在广西,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边关党旗红”工程、“兴边富民”行动等,各民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在中越边境,最靓丽的风景线是一面面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东兴市江平镇澫尾村64岁的京族老人骆文芳通过从事边贸脱贫致富,从1988年开始,他自发在家门前竖起高高的旗杆,每天坚持挂五星红旗,30年里从未改变。骆文芳告诉记者:“我是中国人,我很自豪。”(新华社 记者王念 夏军)

5

  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当地群众在仫佬族传统节日依饭节上表演节目(2017年11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6

  在广西河池市宜州区庆远镇东屏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三姐歌谣代表性传承人谢庆良(左三)在给村里的孩子传授刘三姐歌谣(2018年8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7

  在广西东兰县巴畴乡巴英村,当地群众在“蚂拐节”上表演节目(2017年2月27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8

  在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当地群众在瑶族传统节日“祝著节”上表演节目(2018年7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9

  在位于南宁的广西民族村,两名男子吹芦笙欢庆传统节日“三月三”(2018年4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