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戎马到小康:抗战老兵眼中的家国变迁
91岁的周占科和88岁的李德贞老人。 记者 邢蕊 摄
【返乡见闻】从戎马到小康:抗战老兵眼中的家国变迁
客户端文水2月7日(邢蕊)新春佳节,家住山西省文水县的周占科老人家中热闹非凡。在外忙碌一年的晚辈们陆续返回家中,看望耄耋之年的老两口。四世同堂的欢乐气氛,洋溢在周老家面积不大的小院里。
周老今年91岁,他的老伴李德贞老人也已经88岁。二老一生相伴,走过了69年的风风雨雨。
在辞旧迎新的日子里,周占科老人和老伴回忆起过往的点滴。虽然时间模糊了他的记忆,但周老依然清晰的记得,今年10月1日是祖国70岁的生日。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从改革开放,到生活进入小康,二位老人一生的经历,就是祖国变迁的缩影。
刚刚参加八路军时的周占科。受访者供图
抗战熔炉造就革命小将
1943年的中国,正处在抗日战争艰苦的相持阶段。也正是在这一年,年仅15岁的周占科加入了八路军晋绥分区六支队。因为年纪太小,个头还没枪杆子高,他被安排当了通讯员,负责战时前后方的联络工作。
当时的通讯条件极为简陋,信息的传输只能依靠通讯员的两条腿。为了躲过日军的搜查,通讯员的工作一般也只能在晚上进行,而且只能抄小路。
一次,年轻的周占科在送情报的路上要穿过一片高粱地,高粱地里还三三两两的散落着坟堆。月黑风高的夜晚,他的耳边时不时传来野狗的叫声。没有任何照明设备,周占科彻底迷失了方向,他一个人又着急又害怕,在高粱地里转了一宿,一直等到天蒙蒙亮,才找到了正确的路。
周占科(左)和战友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根据周老回忆,从1943年加入八路军到1944年冬天,自己一共参加了六场战斗,其中河南省新安县中月岭战斗让他记忆犹新,至今难以忘怀。
1944年的冬天,周占科所在的部队接到命令,要南下支援大部队在河南建立根据地。“当时的359旅要下两广(广东,广西),我所在的旅要在韩钧将军的带领下开辟新的后方,”周老对记者娓娓道来。
战斗在部队刚踏进河南境内便打响,周占科的工作如往常一样,保持指挥部和各个连队之间的信息通畅。冒着日军的枪林弹雨,他在封锁线上来回穿梭。敌军看到了我军的通讯员,端着机枪对着周占科不停的扫射,子弹从他头上飞过,几次都险些牺牲。
年轻时的周占科。受访者供图
随时牺牲的可能并没有让周占科退缩,而最让他难以释怀的,是亲眼目睹自己的战友惨死在日军的刀下。战斗打了一天一夜,进入到了最后的肉搏阶段,日军挥舞着长刀砍向我们的同志,九连的班长张小三在殊死搏斗中被日军砍破了脑袋,光荣牺牲。“全连六十多个人,死了一大半啊!”回忆起这段往事,年过九旬的周老依然泛出泪花。
因为参军以来的出色表现,1945年,周占科在战火纷飞的生死考验中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他被调至中原野战军(后改称第二野战军)四纵12旅,任机要股副股长,随军参加了淮海战役,并荣获二等功。
时任解放军第一步兵学校政治教员的周占科。受访者供图。
转业回乡投身教育
周老青年时代戎马生涯,但却对教育事业情有独钟。他告诉记者,14岁正是渴求知识的美好年华,是残酷的战争击碎了他的求学梦想。
新中国成立以后,周占科成为解放军第一步兵学校的政治教员。1958年,30岁的周占科转业回到了家乡,他放弃了其他单位优厚的职位,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当地一所中学,成为学校的党支部书记。
当时刚刚专业回乡的周占科与老伴。受访者供图
在任期间,他义务为全县中小学生讲课300余场,宣扬革命传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当时的他一个人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大大小小的村落之间,用自己的实际经历告诉孩子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讲到战争年代军队给养奇缺,往往饿着肚子上战场,为了填充肚子,他们曾用棉花塞住鼻孔,吃从山沟底捡回的腐烂驴肉。每讲到此处,许多师生感动至极,泪花闪现。
1984年离休后,周老与老伴在老房子前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见证改革开放沧桑巨变
1978年,改革开放的大幕徐徐拉开,中国由此大踏步地赶上时代的潮流,周老一家人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的瓦房变成了砖房,千禧年之后,二老又搬进了楼房安度晚年。“国家没有忘记我们这些浴血奋战的老革命。每个月,我都能领到丰厚的退休工资,总算是等到了苦尽甘来,”周老动情的说道。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