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专家“富矿”挖出转化“金山”

网络 刘洋 2019-02-14 02:40  阅读量:7186   

  老专家“富矿”挖出转化“金山”

  来自科技部火炬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国登记技术合同411985项,成交金额17697.42亿元,同比增长12.08%和31.83%。数据增长的背后,离不开许多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推动。

  成立10多年的北京中国科学院老专家技术中心(以下简称技术中心),是一家从事技术集成、项目开发、成果转化的科技开发和服务机构。日前,该中心专门成立了“北京中国科学院老专家技术中心成果转化研究院”(以下简称转化院)。

  探索全方位推广新模式  

  “转化院是技术中心进行成果转化研究和服务的平台,是开展成果转化服务的桥头堡,围绕企业需求,通过开展转化研究、项目设计、集成创新等活动,将市场上所需要的科技项目进行转化。”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魏立新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说,这就是转化院的定位。

  对转化院的五大业务,魏立新一一进行了介绍。在他看来,首当其冲的是开展成果转化研究,探索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新方法。此前,在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上,技术中心进行了一些探索,比如对某项技术的独家推广权买断;从单一技术转让走向技术集成创新;引入技术转让保证保险,根据实际情况量体裁衣进行项目设计等等。

  有了好的技术,如何进行转化?寻找和集聚“买方”客户群体,是转化院第二项任务。通过开展“走进中科院,直面科学家”和业务培训等活动,转化院将集聚一批来自各地高新区、开发区的生产型、服务型企业、投资商等客户群体,同时,能更为深入地了解客户需求。

  针对一些对科技成果、科技项目以及科普项目有较强需求的地方,转化院将与当地开展合作,以建立地方工作站的形式在当地建设服务机构。通过地方工作站等服务机构,为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在当地的开展提供组织保障。截至目前,技术中心已经建立了包括呼和浩特工作站、漯河工作站等在内的36个地方工作站。

  此外,转化院还将组织相关培训,增进企业侧对科学技术的了解和认识。围绕中科院系统的技术成果,进行全方位的推广。“总体而言,转化院开展的这5项工作,都是希望更多地为科学家和企业家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让科技成果和相关产业能更好地结合。在此基础上,探讨一些更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提升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效果。”魏立新表示。

  充分发挥老专家的光和热

  从事技术转移服务的机构很多,有着丰富的老专家资源无疑是转化院的特色之一。

  中科院系统有着100多个研究所,各个研究所的退休和在职员工比例接近1比1,系统内7万多名退休职工是个庞大的老专家群体。为了更好地发挥老专家的作用,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老有所为,中科院开展了“霞光工程”。

  在“霞光工程”的基础上,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成立了技术中心,在农业、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领域不断开发新的科技项目,组织老科技专家面向市场需求开展工作。

  “一般来说,老专家的时间相对充裕,同时,多年的实践使他们拥有了丰富的经验,此外,他们还有很强的奉献精神。可以说,老专家资源是一座‘富矿’,需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光和热。”魏立新说。

  据介绍,技术中心成立以来,围绕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目标,开展“委托选项”“项目设计”等多种服务,为企业量身定制科技项目,促进科技项目的落地实施。现已初步形成了服务全国的技术转移网络,累计推动实现100多个科技项目的落地。

  说起技术中心在成果产业化方面的典型案例,魏立新如数家珍。他举例道,植物富硒营养调节剂项目是技术中心研发推广的项目之一。“通过该项目的推广和后期的深入合作,帮助一家种植普通水稻的小企业逐步发展成了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他们的产品也从不知名的普通大米,成为了拥有驰名商标的富硒产品。”魏立新说。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