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最相思:中国古典爱情地图了解一下

网络 刘洋 2019-02-15 10:52  阅读量:6753   

  此地最相思中国古典爱情地图

此地最相思:中国古典爱情地图了解一下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   新华社记者徐速绘摄
  本报记者王京雪
  正月十五元宵节,在中国古代,是属于“有情人”的日子。
  这一天,平时只能“家里蹲”的女孩子们,也终于能在黄昏后走上街头,看看花灯,也看看心仪的男生。运气好的话,或许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们更熟知的是曾被称作“乞巧节”的古老“七夕”。这一天,中国最著名的“异地恋”情侣、被迫分离而始终相守望的牛郎织女,终于可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牛郎织女的爱情,有漫天星斗为证,但仍感不足的人们还试图为他们的凡间生活考据出具体坐标,河南鲁山、山东沂源、山西和顺等地人民都曾表示,他们那里是传说的起源地。
  这不足为奇,人们总想给流传至今的美好爱情找到更坚固的佐证。文字与传说是不够的,最好是能“有一个地方”——一个像树根一样的地方。
  在那里,有自古而来的山川河流、园林花草、宫殿陵墓、故宅庙宇,见证自古而来的爱情从最初到永恒的模样。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由东北到华南,每个地区都有几个这样的地方。
  在这个元宵节,不妨在历史的边角和诗词传奇的蛛丝马迹里,重访这些中国古典爱情的发生现场,勾勒一份属于古典爱情的地图。

普救寺:

天下寺庙不谈情

唯有山西普救寺

  就从这里开始吧。去年,《新华每日讯》曾刊文专门介绍这座院内立着巨大同心锁、能买到玫瑰花的“不务正业”的古寺,它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是元杂剧扛鼎之作《西厢记》的故事发生地。
  赴长安赶考的洛阳书生张君瑞路过蒲州,慕名游览普救寺,当头撞见随母扶父亲灵柩回河北老家安葬、暂居寺中的前朝相国之女崔莺莺。笑捻花枝的美丽女子“临去秋波那一转”,让张生魂牵梦萦,立时决定借住僧房,“便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
  之后,张崔二人在这座寺院中演绎了隔墙联诗,月下弹琴,红娘传书,西厢幽会等一系列旖旎风流事。普救寺成就了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也因他们的爱情而恒久生动。
  今天,寺中游人最多之处不是佛殿,而是崔莺莺一家的居所“梨花深院”,佛寺中的舍利塔也被更名为“莺莺塔”。
  值得一提的是,《西厢记》演变自唐代诗人元稹的传奇《莺莺传》,本是一个始乱终弃的爱情故事。小说末尾,张生在赴京赶考后,向身边的一众友人展示莺莺写给他的情信,说这样的尤物害人害己,自己“德不足以胜妖孽”,只能克制感情。
  要感谢王实甫为我们刻画出一对始终互相思慕、比原型可爱得多的男女,又为他们安排了皆大欢喜的结局,更在剧末发出“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祝愿,让普救寺成了情定西厢、永结同心的美好地方。

牡丹亭: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明代文学家沈德符曾在《顾曲杂言》中这样写道。
  同样是才子佳人的故事,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将《牡丹亭》里的爱情发生地放在了位于今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的南安府衙后花园,那里有“亭台六七座,秋千一两架。绕的流觞曲水,面着太湖山石。名花异草,委实华丽。”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南安太守之女杜丽娘从小被严加管束,连自家有花园都不知道,听丫鬟春香提起后,趁父亲不在偷去游园,在那里,第一次看到姹紫嫣红开遍的春天,也看到了自己春天般美丽却无人欣赏的青春。
  她在花园里做了个梦,梦中,有手持折柳的书生对她说,你问我因何到此?“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梦醒后,杜丽娘相思成疾,竟因而殒命,葬于后花园梅树下。三年后,广东书生柳梦梅赶考途经南安,与丽娘的游魂相爱,又经重重阻碍,杜丽娘起死回生,与柳梦梅终成眷属。
  汤显祖在《牡丹亭记题词》中这样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据载,《牡丹亭》问世后轰动文坛,南安府衙后花园也因之闻名遐迩,并增建了系列景观。园中的牡丹亭从光绪元年(1875年)到民国七年(1918年)修葺过6次,但最终毁于战火。上世纪80年代,巴金、曹禺、冰心、艾青、刘海粟、关山月等文艺界人士纷纷签名呼吁重建,大余县后来在县城东南角上重修了一座“牡丹亭公园”,还原杜丽娘与柳梦梅相恋的明代园林景观,近年颇受游客青睐。

沈园:

世情薄,人情恶

雨送黄昏花易落

  同样是发生在园林中的爱情,在剧作家笔下,人鬼相恋尚能以圆满结局,真实的爱情却每以生离死别告终。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1151年春,浙江绍兴,南宋诗人陆游独自游览沈园,偶遇10年前在母命难违下被迫休弃的原配妻子唐婉和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唐婉征得丈夫同意后,差人给陆游送来酒菜,陆游心生怅然,在沈园的墙上写下这首《钗头凤》,黯然离去。
  据说,唐婉看到这首词,也和了一首《钗头凤》,并在这次相遇后不久忧郁而终: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陆游晚年隐居于故乡,曾一再重游沈园,留下许多诗作。如67岁时,陆游回忆“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三易主”,感叹“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75岁时,唐婉“梦断香消四十年”,陆游犹吊遗踪,感怀“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84岁时,陆游在辞世前一年春天,又写下“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可以说,因为陆游与唐婉,绍兴沈园才得以历千年而名不衰,成为绍兴唯一保存至今的宋式园林。

沧浪亭:

布衣饭菜

可乐终身

  也是在江南,清代江苏苏州人沈复与妻子陈——林语堂眼中“中国文学及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恬淡而充满情趣的生活,也与一座宋代园林有关。那就是苏州现存历史最悠久,始建于北宋的古代园林沧浪亭。
  《浮生六记》中,这对夫妻家住沧浪亭畔爱莲居西间壁。陈芸嫁进门半年,始终没机会游赏沧浪亭,沈复就跟园子看守约好不要放闲人入院,在中秋节傍晚带妻子和妹妹游园。土山之巅的方亭内,陈芸环望炊烟四起、晚霞灿然,快活无比,从此渴望与丈夫找一个这样的地方居住,过菜园十亩,君画我绣的生活,“布衣菜饭,可乐终身。”
  然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后来,“不守闺训”的陈芸不被公公喜爱,沈复也被斥为“不思习上”,夫妻俩被逐出家门,从无锡到扬州,二人颠沛流离而始终相濡以沫。只是,离家不到3年,陈芸带着遗憾病逝,弥留之际,与沈复泪别,还在憧憬:“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
  “愿生生世世为夫妇”,沈复曾在七夕刻了两方这样的图章,与陈芸分用。这是这对平民夫妇的愿望,也是所有相爱的夫妇都会情不自禁发出的愿望。

西湖:

断桥相会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