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门诊看病难”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原标题:解决“门诊看病难”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新春走基层·代表委员履职记】
2月初的一天下午,位于北京市丰台区芳群路的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较于有些基层医疗机构的“冷清”,其一楼并不宽敞的挂号大厅排满了来就诊的居民,其中以老人居多。
这座灰色的四层小楼,承载着周边9万居民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因其2010年起率先在全国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分级诊疗模式,为签约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得到了社区居民的信任和好评,成为全国社区卫生中心建设的标杆。2018年全年门诊量达44.7万人次,而该中心医护人员总数为158人,人均门诊量超过了三甲医院的平均门诊量,成功把社区7成的居民留在了基层。
作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该中心的负责人吴浩教授并没有止步于目前获得的成绩,也没有接受其他单位抛来的橄榄枝,而是继续留在方庄社区卫生中心,同时在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系担任教学工作。
在吴浩看来,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虽然是一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但如果做好了,也是最容易让百姓有获得感的地方,同时,这也是一个探索如何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的好地方。这也是我国自2009年启动医改以来,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在吴浩看来,基层医疗机构大有可为,而且意义重大。
2019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他安排好日常工作,回到四层的办公室,继续修改完善他的提案。
因为长期在基层,他了解中国的慢性病患者的现状。为了控制社区慢病患者的病情,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医护绑定”的管理团队,每个团队由1名医生和1名护士组成,负责800~1000名签约居民的健康管理,签约居民的高血压和糖尿病防控达到了世界发达国家先进水平。
但通过在不同省市调研,他发现,很多慢性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住院率高、门诊不报销、药品不足、依从性差等问题。
“这个问题很现实,也很严重。”吴浩援引相关数据介绍说,目前我国的慢性病患者已超过3亿人,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到总疾病负担的70%,慢性病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疾病负担。目前,我国门诊医保报销额度小且范围过于狭窄,如在一些省份需要慢性病患者有了并发症才可在门诊报销,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患者“为报销去住院”“小病不治拖成了有各种并发症才住院以求报销”等问题。事实上,我国门诊报销较好的北京和上海两地,住院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门诊报销受限重重的地区,情况则相反。“门诊看病难”不仅带来医疗资源的浪费,还影响了患者满意度,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导致患者依从性差,最终是慢性病控制率低和医疗花费高的社会问题。
在今年的提案中,他建议以高血压为试点,为我国高血压患者免费发放药物,通过药品集中采购平台,每天花费1~2元可以保障高血压患者的基本药物治疗,降低住院率和并发症,提高患者依从性和血压控制率,可以节省医疗开支。在试点的过程中,可以优先给贫困患者按需发放,逐步扩展到不能门诊报销的患者,最终保障所有高血压患者的用药,提升居民的健康水平。
记者手记
愿百姓拥有自己的健康家园
作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全国政协委员吴浩三句话不离本行,如何让百姓能够方便地就近就医是中心话题。他认为,基层医疗机构应该是“便利店”模式,而不应该像“巨无霸”一样的大型医院。
毕竟,辖区里的居民选择来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图的就是个方便。如今,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5个卫生服务站,方庄的居民步行去就近的医疗服务点,不会超过15分钟。
在居民看来,这个“便利店”除了路途近,还要能够满足自己的医疗需求。“也就是要有自己信任的医护人员为自己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吴浩说,这样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服务站才是百姓的健康家园。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吴浩认为,基层医疗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要善于搭乘这辆快车,提升居民获得感。
近年来,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步构建出智慧家庭医生优化协同模式(IFOC)。“简单来说,就是社区全科医生围绕签约居民个人及家庭健康需求组织服务,以信息化为支撑来为签约居民提供治疗、预防、康复、居家护理等协同一体化的健康照护新模式。”吴浩介绍,2018年4月北京市卫健委发布文件将该模式向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广。
通过IFOC模式的实施和与医联体医院的协同服务,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以疾病为中心向健康维护为中心的转变,与家庭医生形成了良性的合作与互动关系,极大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
“愿百姓都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健康家园。”吴浩这样期待着,也一直为此在坚定地努力着。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