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支出重点应从治病为中心
支出重点应从治病为中心转向健康为中心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建议积极调整医疗卫生财政资金配置结构
本报讯 记者朱宁宁 12月2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分组审议了国务院关于财政医疗卫生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的报告。审议中,委员们对近几年我国医疗卫生财政支出逐年上升、投入机制不断健全、保障力度不断加大、支出结构持续优化、投入成效不断显现的成绩给予了肯定。与此同时,多位委员建议,财政医疗资金将支出重点从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群众的健康为中心,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筑牢预防的第一道防线。
“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在疾病预防事业中的投入,提高财政公共卫生支出中预防保健支出的比例,要通过大力加强疾病预防工作,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国家医疗卫生事业构筑起坚固有效的第一道防线。”韩晓武委员建议积极调整财政资金配置结构,加大在疾病预防事业中的投入。
“现在一个小的感冒动辄几百块钱,甚至上千块钱,不在少数。而且有些疾病不用住院也非要住院。其实很多疾病是不用这么看的,或者不用这么大看的。能不能在预防疾病上加大投入,减少疾病发生,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熊群力委员发出了他的疑问。
李钺锋委员建议健全疾病预防控制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他给出的具体建议是,可以考虑对疾控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基本”和“特需”分类管理,对基本项目由中央和省级财政直接保障,对基层各地因地制宜的特需项目,由基层财政负担。
“目前经常性卫生总费用中,80%以上用于治疗服务和医疗用品,用于预防服务的不到7%,这个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杜玉波委员说。
徐绍史委员认为医疗卫生财政投入必须处理好预防与治疗的关系。“实际上还是要预防为主,人主要靠自己管理自己,靠健康的生活和作息方式。”
“我感觉,现在财政支出还是沿用了医改前确定的基本方向,只是在量上增加了。支出的钱主要投入在医疗卫生建设上,用于医疗、临床疾病治疗,主要是靠医疗保险金的筹集使用。实际上医疗卫生健康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家对预防疾病越来越重视,包括保健,即健康维护和健康保进。临床基本医疗保险的钱有很大一块并没有用在医疗上,而是用在预防保健上,如健康体检后深入检查,预防性保健性治疗。这种费用的开支现在占了很大比例。再有,老年病的防治,抗衰老(康复)和终末期,即所谓的医养结合花费也很大,前端后端两处呈亚铃状支出结构。”姒健敏委员建议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预防保健到什么程度,二是健康促进(抗衰老)到什么程度。“现在这两个大政策都没有,导致财政经费投入和使用非常不合理。”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