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小棚户”创造“大幸福”
每天清晨,内蒙古阿尔山市天池花园居民殷振萍都会到小区里散步,这是她2014年从棚户区的“板夹泥”平房搬到楼房居住后养成的习惯。散步回来,今年80岁的老人沐浴在窗前温暖阳光里,笑逐颜开:“我哪里想得到,住了一辈子平房,老了赶上党的好政策,住上了新楼房。”
2014年,阿尔山新一轮棚户区改造工程大规模启动。按照政策,殷振萍老两口和儿子高德惠住的平房拆除后,不用花一分钱,就可各自分到一套75平方米的棚改楼房。高德惠考虑到父母年岁大了,选择了两套一楼的住宅。两户房子门对门,照顾老人十分方便。
过去住在棚户区,一有风霜雪雨,殷振萍就不敢出门。因为门前的土路湿滑不堪,怕跌跤不说,一出家门就是两脚泥,回家后踩得屋里到处是泥水。回忆起儿子拿到楼房钥匙的那一天,殷振萍依然感觉像在做梦。一家人没有想到,不花钱就能住楼房,更没想到分下来的房子已经是装修好的。“地面、卫生间、厨房的瓷砖干干净净,洁具都装好了,我们自己只在厨房装了一个洗碗池,就迫不及待地住进来了。”高德惠说。
2014年至2018年底,阿尔山市累计投入资金40亿元,改造棚户区房屋10200户、65万平方米,基本完成阿尔山有史以来投资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头号民生工程”,历史性地改变了城镇面貌和人居环境。同时,完善了道路、管网等相关基础设施,共新建改造道路80公里、管网115公里,城区亮化率、自来水普及率、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97%、98%和99%,并新建了4处居民广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彻底解决了棚户区居民取暖难、吃水难、行路难等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城市功能和人居环境显著提升。
2018年6月,作为阿尔山市最后一批棚改居民,赵国峰和妻子张玉霞拿到了新房钥匙。8月,赵国峰把母亲接来和自己一起居住,用空下来的房子开起了家庭旅馆。当时,虽然阿尔山的旅游旺季已经过半,但旅馆还是收入了3万多元。对于过去只靠开出租车维持家用的赵国峰来说,生活顿时宽松了许多。
70年前,阿尔山是内蒙古大兴安岭开发建设最早的林区之一。此后,林业工人聚集,阿尔山市也因此而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采伐,当地可采林木资源已近枯竭,2009年,阿尔山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也是当时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家森工类资源枯竭城市。2012年,阿尔山成为内蒙古率先实现国有林场全面停伐的林区,随着林业资源的不断减少以及林业产业政策的调整,当地一度面临后续发展的重重困境。近年来,阿尔山市依托独有的自然资源,在森林停伐后,逐步开发出一条以旅游、林下经济、口岸经济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转型之路。旅游市场焕发活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018年,阿尔山市共接待游客431.85万人次,较2013年增长229.6%;实现旅游收入52.73亿元,较2013年增长235.8%。覆盖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的旅游产业体系日益完善,旅游业支柱性产业地位愈发凸显。
阿尔山市委书记高长胜介绍,如今,没有工业的阿尔山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阿尔山人也进一步意识到,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就要更好地保护好青山绿水。5年来,当地累计实施天保工程1650万亩、封山育林120万亩、植树造林40万亩、退耕还林还草20万亩、重点区域绿化6000亩。阿尔山先后荣获中芬低碳生态城市合作试点、自治区园林城市等称号,辖区四镇全部荣获“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2018年5月,被中国气象局评定为“中国气候生态市”。
《 人民日报 》( 2019年02月20日 06 版)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