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大湾区的“水”活了

网络 刘洋 2019-02-25 04:52  阅读量:8517   

  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大湾区的“水”活了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解读之一

  本报记者 叶 青 龙跃梅

  编者按 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还要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何一张蓝图绘到底,深化合作展新机?如何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的不断增强提供支撑?今日起,本报推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系列解读报道。

  “这对处在科技创新风口的生物医药企业而言,无疑是一个利好。必将给我们创造出更好的政策环境,增强我们企业的信心。”

  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印发,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广州金域医学集团(以下简称金域医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梁耀铭倍感振奋。

  《纲要》中排在建设任务首位的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该中心的建设,不仅有助于探索湾区跨境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更重要的是为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发挥各地优势 合力推进共发展

  8年前,金域医学进入香港,成为国内第一家在香港科技园设立研发中心的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目的是开展新技术研发、孵化和转化,以及粤港澳三地的技术合作。”梁耀铭说,“选择香港,看中的是香港富有活力的创新及科技生态圈,以及对接国际的创新体系。”

  香港有多家世界级大学,在医学、数学等基础研究领域走在世界前列;澳门在部分领域的科技力量雄厚;广州、深圳有多所国内一流的高等院校。

  有科技创新,就有成果转化。“大湾区是世界最具活力的创新区域之一,产业链条完善,配套产业齐全,拥有丰厚的科技创新链中端资源。”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李善民说,香港、广州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链前端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专利成果,深圳已是国际科创成果孵化基地,香港可提供广阔的投融资平台,珠三角有强大的制造业能力,这让大湾区拥有广阔的成果转化市场。

  “大湾区建设需合力推进,充分发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的轴点支撑作用,尤其是要充分运用港澳国际自由港的市场化、法制化的制度环境优势。”李善民说。

  建科创中心 打造大湾区创新共同体

  大湾区“9+2”城市群,包括珠三角9市和香港、澳门。

  港澳一直被称作内地对外开放的“窗口”。从改革开放“三来一补”算起,粤港澳合作已有40年。最初珠三角地区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承接港澳产业转移,形成的“前店后厂”经济联动模式,成为内地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标杆。2003年,以服务贸易为主的CEPA协议签订,进一步促进了粤港澳间合作往来。

  进入新世纪以来,现行粤港澳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合作的联动模式面临挑战。《纲要》的发布,标志着粤港澳合作进入共促发展新阶段,其要义在于破除影响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瓶颈和制约,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

  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大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纲要》提出,要“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这意味着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大力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大湾区不应是旧的世界分工体系下产业格局的改良和升级,而应成为新兴产业的试验田和培育地。”李善民表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必须是开放性较高的区域,大湾区无疑是国内最符合此条件的区域,应从原始创新能力、产业技术创新、区域协调联动等方面发力。

  创新机制 让要素有序流动

  在“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的特殊背景下,如何推进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

  “必须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李善民认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离不开粤港澳科技人员的参与,所以人才的自由流动最重要。他建议,必须逐步消除大湾区内部的人才自由流动制度障碍,破除科技创新资金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解决内地科研经费在港澳的使用问题,以及科研设备与耗材、数据流动问题。

  《纲要》出台之前,香港高校在内地设立的研究机构就遇到过困难,如深圳研究院获得的科研资金不能拨付到香港合作机构,香港本部的研究经费过境也颇费周折;深圳研究院与香港本部间的人员交流频繁且必不可少,但在出境签注方面也较棘手,目前,深圳户口的科研人员,短期的旅游签注是一周一行,其他非自由行城市户口的人员,则更加不方便。

  《纲要》中提到深化区域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新政策。“比如生物样品跨境使用进行优化管理等,这些很大程度上能促进粤港项目合作,对促进临床医学研究发展起到很大作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副院长林煌权认为,新政策出台后,原有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大湾区通过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可充分发挥本身科技优势,塑造新的区域创新极,开启粤港澳科技创新高速发展模式,进一步支撑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科技日报广州2月24日)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