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产业协同积聚结构化竞争力
2017年9月16日,位于北京阜成门外大街的天意新商城正式停止营业,
疏解后的天意批发市场将转型科技、金融等高端服务业态。 记者 张晨霖 摄
由京津两地携手共建的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
已成为探索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创新试验田。
图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内的卡雷尔公司研发的智能机器人。记者 李然 摄
编者按
5年前,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契机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恰逢世界经济开始大规模从传统工业模式向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为支撑的新经济转型。此时的疏解,不仅让北京的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了优化配置,从而调整了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实现优势互补,也让京津冀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枢纽地位更加突出。
协同发展,产业为重。
企业在疏解中转型升级,产业在承接中成群聚集,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构建“创新共同体”,一大批协同重点项目落地生根,一个个重大发展平台加速崛起……
5年间,作为率先突破的三大领域之一,京津冀产业协同成效明显,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三地共同打造立足区域、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优势产业聚集区的“路线图”日益清晰。
“疏解-承接”链更趋有序
产业协同拉动区域经济结构升级
走进北京现代沧州工厂车身车间,挥舞“手臂”、灵活智能的299台机器人组成的生产线蔚为壮观,在这些智能化装备的支撑下,不到一分钟就能组装下线一台新车。5年前,北京现代沧州工厂落户河北省沧州开发区,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单体规模最大的一个产业协同项目。如今,这家工厂已成为河北的产业明星。
“5年来,我们已直接带动6000多人,间接带动2万多人就业,吸引了28家配套企业前来聚集。”北京现代沧州工厂厂长韩桂升说,今年1月,中韩(沧州)产业园在沧州开发区揭牌,新产业园将聚集更多产业链上企业,从而推动沧州形成千亿元规模汽车产业集群,以现代汽车为起点的高端制造业将取代传统产业成为开发区的主要支撑。
“吃螃蟹”的不仅只有北京现代汽车沧州工厂,京津冀协同发展5年来,一大批产业协同重点项目落地生根:北汽集团(华北)微车产业基地整车下线,张家口北汽福田建成投产,张北云联数据中心、承德大数据产业园区等京津冀大数据走廊项目投产运营,首钢京唐二期开工建设,曹妃甸千万吨级炼油项目已核准,北京·沧州生物医药园吸引80余家北京医药企业落户……
协同发展之初,产业疏解承接一度出现过“捡进篮子都是菜”,拉企业抢商户,承接平台“一哄而上”的同质化竞争现象。
北京市发改委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前不少承接地争着跑北京,老盯着北京“口袋里有什么”,想方设法打探“疏解清单”。如今,许多承接地已转变为立足当地优势,精准承接疏解项目,着力培育产业集群,不仅促进了疏解企业转型升级,还进一步吸引了更多企业形成产业链聚合。
5年来,京津冀促进产业升级转移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实施,产业“疏解-承接”更为有序。目前,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投资基金已实质性运转,重点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重大项目。天津自贸试验区设立了总规模100亿元的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基金,重点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5年来,京津冀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的出台实施,推动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建立起财政利益共享机制,促进了区域间产业合理流动和布局。记者在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了解到,中关村海淀园企业落地秦皇岛带来的地方财政收入,双方各自享有40%,剩余20%建立产业扶持基金。
5年来,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三省市从全国生产力整体布局出发,产业发展定位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链条加快理顺,区域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调整:北京市聚焦“瘦身提质”,“高精尖”经济结构逐步构建,金融、科技、信息等优势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天津市推动“强身聚核”,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稳步增长,2018年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4.4%和3.1%;河北省则大力“健身增效”,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2018年河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二产,产业结构出现可喜变化,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疏解对北京来说是减量,也是倒逼集约高效发展的重要机遇;对京津冀来讲,疏解则是将北京的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进行优化配置,以推动区域优势互补,从而成为协同发展新的动力源。
“研发-转化”链逐步顺畅
协同创新推动高端科技资源外溢
刚过了年,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里已是一片繁忙景象。在天津卡雷尔机器人有限公司,CEO尹利正带领研发团队讨论如何进一步提升机器人机械手抓取力量。
“我们是协同发展的受益者。”尹利说。作为一家从事人工智能商用服务型机器人研发、生产制造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卡雷尔2014年在北京中关村创立。2018年3月,尹利携公司主创团队来到这片创新沃土扎根。在这里,他的公司可享受北京和天津的“双重叠加”政策优惠。
在京津两地筹划下,2016年11月,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正式在滨海新区挂牌。此后,这片规划面积10余平方公里的区域,充分利用北京中关村和天津滨海新区创新政策叠加优势,承接高新技术企业转移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走上了协同创新的“快车道”。
目前,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已累计注册企业940余家,其中来自北京的企业超过240家,注册资金超过100亿元。
在滨海新区发改委副主任吴秀山看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之所以能结出累累硕果,得益于京津冀三地不断打破利益局限,合力推进协同创新。他说,从挂牌之日起,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就建立了双主任制度,“北京中关村派出精干团队驻扎在园区负责招揽企业入驻,京津双方不分你我”。
专家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从根本上要靠创新驱动,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京津冀创新要素富集,是全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但是三地处于不同发展阶段,面临不同的矛盾和突出问题。创新要素分布不平衡,区域内创新资源共享不足,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融合不充分,导致北京大量创新资源越过周边,产生“蛙跳式”甚至“导弹式”外溢。
面对这一尖锐矛盾,5年来,三地坚持以促进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开放共享、高效利用为主线,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大力推动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