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践行者】王春法委员谈智慧博物馆建设:需要更多“跨界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管理是多学科的、综合的,既需要学历史专业、文博专业的,也需要学化学、物理学、环境学、生物学等理工科的,还需要学书法、绘画、设计等艺术学科的优秀人才。复合型‘跨界’人才短缺,是现在最着急的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这样说。
最近几年里,文物、博物馆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其实,不仅是行业人才培养问题,如何看待当前“文博热”,如何通过互联网手段让文物更好“活起来”等,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
围绕这些,王春法委员与聊起了他的看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接受光明网采访
博物馆里观众数量不是越多越好
记者:最新数据显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博物馆数量从1978年的349家增长到现在的5136家,2018年年参观人数超过10亿人次。如何看待当下的“文博热”现象?
王春法:随着社会发展,当我们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后,不可避免地会回过头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祖先是怎么过来的,他们走过的路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发展有什么启示。当下这个阶段出现的“文博热”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现象,存在一种必然性和规律性。
对任何一座博物馆来讲,当然希望大家来参观展览,但并不是说博物馆里的观众越多越好,杂乱无序的参观环境不是好事。
近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观众参观人数不断在刷新记录,2017年达到807万人,2018年达到861万人,这还是在闭馆两个月的情况下达到的;今天春节期间,国博观众参观人数更是创下历史新高,人数最多的是从初二到初五,每天都在65000人以上,大年初三甚至达到68000余人的历史峰值。
但我们测算过,国博的最大容量大概是三万五到四万人。过多的参观量其实会使观众的观展体验直线下降,从博物馆里获得的精神享受也会大打折扣。
因此,我们确实希望创造一个相对安静、舒适的观展环境,让每一位观众进来以后,能够静下心来欣赏文物,能深入地思考文物内在的精神价值,使思想上、情感上得到升华,从而获得文化的认同。这也是我们2019年的一大挑战,如何为观众提供更加舒适、更加静谧的观展环境,让大家进来国博后能够深入思考或挖掘文物背后的精神价值,能够欣赏文物的设计之美。
文物“活起来”应该有多种方式
记者:说到《如果国宝会说话》《文物戏精大会》等爆款,人们基本都是耳熟能详。应该如何用好创新手段,将文博“宝藏”更好地呈现给观众?
王春法:要说文博领域的资源,可以说是比比皆是、极为丰富,主要看你有没有一双识宝的眼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问题,转化和发展是目的,创造和创新是手段。那么,通过哪种方式手段实现这种转化呢?
第一,要创新展览的呈现形式,将文物放在展览中呈现出来;第二,要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文物数据信息制作成各种各样的视频形态,特别是发挥移动端的作用,使得观众能够直观多角度地欣赏体味其丰富内涵;第三,要促进文物融入文化创意工作之中,让观众能够更近距离感受文物的历史、文化、审美、科技等方面的内在价值。2018年国博结合馆藏文物开发文创产品90余款,助力文物“活起来”,同时把IP授权业务和商业务作为新的增长点,推动线上线下多渠道融合拓展。
在去年国博举办的“马书林中国画作品展”上,《关羽组画》《穆桂英组画》《包龙图组画》《齐天大圣组画》等组画吸引大批观众围观。(李政葳/摄)
我认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手段是多样的,而非单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不仅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这样一些核心的东西,我们不能丢。
其实,让文物“活起来”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文物从库房移到展厅里,是一种“活起来”;从北京到外地巡展,也是一种“活起来”;从外地来到北京,还是一种“活起来”。博物馆最重要的产品是展览展示,只有把文物放到展览里,才能真正把优秀的具有审美价值、历史价值、时代价值、科技价值的东西展示出来,这正是我们更应该做的。
智慧博物馆需“人+物+应用+管理”多端融合
记者:互联网技术在文博行业应用不断加深,中国国家博物馆也启动了“智慧国博”项目。目前进展情况如何?将有哪些规划?
王春法:2018年初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动“智慧国博”项目,旨在消除信息孤岛,实现应用系统之间信息共享;充分开发利用藏品信息数据丰富藏品呈现形式,满足公众参观欣赏的需求;完成对老旧设备的更替,通过云端设备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等。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到2021年初步建成设施智能化、数据融合化、管理高效化、服务精准化、安防协同化的“智慧国博”建设运营服务体系。
“智慧国博”建设大体分为三个层面,即技术层、平台层和应用层。我们会遴选物色一些符合条件的一流企业来协同推进这项工作;在呈现形式上也会采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手段。对此,中国国家博物馆部分文创产品已进行了尝试,今后将继续在理论、技术、人才方面保持改进。
记者:智慧博物馆建设逐渐得到国际博物馆界重视,能不能谈谈建设面临的挑战?
王春法:现在博物馆的文物藏品形态丰富多样,藏品数量动辄达到数百万件。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数量就超过了140万件。这就要求藏品管理必须从传统的手工登编向数字化转型,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和管理,并进行数据储备。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