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 Biology》发表侯先光团队寒武纪泛甲壳类
昆明12月28日 (陈静)记者28日从云南大学获悉,美国《细胞》出版集团子刊《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于27日晚以研究快讯形式在线发表了云南大学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翟大有、研究员刘煜、研究员侯先光与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的专家学者共同完成的题为“早寒武世一种泛甲壳类动物呈三维保存的附肢”研究论文,该研究证实了泛甲壳类动物起源于早寒武世。
12月27日,美国《细胞》出版集团子刊《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以研究快讯形式在线发表了云南大学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翟大有、研究员刘煜、研究员侯先光与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的专家学者共同完成的题为“早寒武世一种泛甲壳类动物呈三维保存的附肢”研究论文,该研究证实了泛甲壳类动物起源于早寒武世。图为寒武纪澄江生物群中的多节耳材村虫化石。 发 云南大学供图
据悉,节肢动物是寒武纪至今地球上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动物门类,而泛甲壳类(昆虫和甲壳动物组成的进化单谱系群的统称)又是节肢动物中最为最繁盛的族群。
尽管科学家们根据DNA分子钟推算,认为泛甲壳类在早寒武世已经出现,然而相关的化石证据长久以来仅局限于早寒武世磷酸盐质化石中保存的幼虫和中、晚寒武世小碳化石中保存的零星碎片,早期泛甲壳类的成虫形态及其发育成熟状态的关键鉴定特征一直成谜。产自中国云南澄江生物群的多节耳材村虫(Ercaicunia multinodosa)化石,为揭开这一谜团提供了证据。
多节耳材村虫是一种具有一对外壳和鱼尾状尾部的节肢动物,发现并报道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基于传统的研究手段,学界对其认知仅局限于外壳、躯干后部和尾的外部形态,而由于外壳的遮盖和围岩的包埋,其附肢细节一直不为人知,从而其分类学和进化学归属一直悬疑。
本研究使用精度达到微米级别的X射线三维成像技术(显微CT),透过厚厚的外壳和围岩,观察到了多节耳材村虫保存完好的20对附肢及其令人惊艳的形态细节。这其中包括一对特化为钩状的第二触角、为取食而特化为大颚和小颚的第三及第四对附肢、具有叶片状“上肢”(epipodite)的双分支型胸部附肢等。
图为使用高精度显微CT显示的寒武纪多节耳材村虫身体各部分精细形态结构。 发 云南大学供图
除此之外,本研究还首次完整地揭示了该类节肢动物由三片骨片围绕而成的肛门结构。在由显微CT这一前沿技术所揭示的多节耳材村虫的众多特征中,第二触角、特化的大颚和小颚、附肢髋节上着生的“上肢”结构,是泛甲壳类动物的主要鉴定特征,为把多节耳材村虫鉴定为泛甲壳类远祖一锤定音。
本研究不但证实了泛甲壳类动物起源于早寒武世,还表明,第二触角和口部附肢的特化、上肢的形成,在泛甲壳类从节肢动物其它原始类群分离之初即已发生。(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